南京郵電大學 在“冷板凳”上鉆研“熱課題”的教師團隊
2022-08-18 09:30:31 來源:江蘇教育報
1
聽新聞

在南京郵電大學,有這樣一支教師團隊:實驗室里,他們在“冷板凳”上鉆研著“熱課題”,為攻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夜以繼日、潛心研究;課堂內外,他們把“紅課”磨成思政“金課”,踐行著“紅藍融通”的育人理念,厚德育人、創新鑄魂。

今年,這支由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趙強教授領銜的“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0余年來,這一團隊培養博士生、碩士生百余人,先后承擔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各類項目百余項,默默攻克著一個個“不可能”。

追尋科技之“光”

“看到自己合成的材料在紫外燈照射下發出各種顏色的亮光時,我就決定要在這個領域堅持下去。”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趙強開始步入有機光電子學領域。2008年,趙強回國進入南京郵電大學工作。

回國伊始,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趙強吸引了一批留學海外的學者加入,組建隊伍、創建臺、建設學科、申請項目……一步步地將團隊建設起來。“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啃硬骨頭、打硬仗’的樂趣。”趙強說。

“攻克科研難題,突破核心瓶頸問題”是趙強從事科研工作的源動力。在外界光源激發下,有機半導體材料可以發射出各種顏色的亮光,但如何有效調控發光顏色和提高發光效率,一直是個難題。為此,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特色和優勢,在反復試驗、操作后,制備出高效率的磷光材料,不僅可以應用在有機發光二極管等光電器件上,還可以拓展到信息存儲、信息防偽、生物成像等領域。

“我常常對團隊成員說,一個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精神。”懷著這份初心和堅守,趙強團隊聚焦“有機光電子學”這一多學科交叉的國際前沿領域,圍繞“有機半導體激發態的有效調控和利用”核心瓶頸問題,見證了有機發光顯示器件從實驗室研究到市場應用的過程,其金屬有機半導體方面的研究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將紅課磨成思政“金課”

南郵前身是1942年創辦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戰時郵務總局干部訓練班,曾為我黨、我軍系統培養出了一大批通信兵、交通員。“我給學生們講前輩們的革命故事,讓他們知道,我們現在做研究、做學問,就是在傳承前輩們的理想信念。”趙強帶頭為學生講授思政課,將學校獨特的紅色校史文化與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有機融合。

“秦華禮老書記就是一名光榮的紅軍通信戰士,更是我們專業的老前輩。”在“電磁場與傳輸理論B”課堂上,團隊成員劉蕾蕾講述著南京郵電學院首任黨委書記兼院長、老紅軍秦華禮在長征中堅守通信保障任務的故事。

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南郵故事,講好科技故事,“這個‘好’一方面要講與課程相關的有價值的故事,另一方面要讓故事中的價值觀入腦、入心、入行。”劉蕾蕾說。2022年,南京郵電大學入選江蘇省首批課程思政建設示范高校,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入選江蘇省首批課程思政示范專業。

藍色是夢想,紅色是基因。多年來,團隊成員潛心教學一線,構建“紅藍融通”團隊文化,注重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相關成果獲得多項省級成果獎,“模擬電子線路A”獲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傳承科創的“精神密碼”

大一軍訓結束后,南郵電子與科學技術專業2020級本科生孫淳加入了趙強教授的科研團隊,成為“本科生導師制”的受惠者,大二就已發表學術論文。

早進團隊、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的“三早制”是趙強團隊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施行的“定盤星”。這一培養制度能夠幫助大一學生快速進入專業角色,從而形成“大團隊—小團隊—興趣小組”的創新育人團隊鏈,以科研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趙強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他爭取一切空閑時間與學生交流、與青年教師談心,并告誡他們:“從事研究既要不忘科研初心、牢記創新使命,還要攻堅克難,突破核心瓶頸問題。”

“無論趙老師多忙多累,只要和我們討論課題進展,他都充滿激情,每一次的交流都讓我深受啟發。”2021級博士研究生解玲彬說,除了每周組會外,趙強還經常通過郵件、微信等和學生相互推送最新科研動態,互相督促追蹤學術前沿。在趙強的指導下,解玲彬帶領師弟師妹們一起進行科研攻關,以核心技術骨干身份參與完成多項科研項目。

在提到自己的科研引路人時,去年獲評南郵大青年專聘教授的馬云,首先想到的還是碩士研究生導師趙強。2016年博士畢業后,馬云選擇回到南郵和導師一起并肩科研。他帶領學生深耕“金屬有機半導體”領域,主持了5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專注嚴謹的治學態度、刨根問底的鉆研精神,趙強老師的言傳身教是我的‘精神引力’,我會將這份情懷與擔當繼續傳承給我的學生們。”馬云說。

標簽: 南京郵電大學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領域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