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北京、上海、湖北武漢、江蘇南京等地陸續出臺了暑期托管服務政策。有學校將參與暑期托管服務工作量、教研創新等情況納入教職工工作評價考核。另有地方要求,暑期托管班報名后應每日堅持參加,無故連續三次不參加托管,將被取消參與資格。
讓孩子們怎么過暑假,是這些年來困擾著很多家長的難題。孩子放假了,家長卻沒有假期,監管難題始終難解。正是因此,許多家長才不得不把孩子送進培訓班度日。然而,培訓經濟的興起又導致“內卷”,一些家長陷入了“囚徒困境”,看到別人家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就擔心自己孩子不報會落后。有些家長在“搶跑思維”的裹挾下,渴望利用暑假讓孩子“彎道超車”。這些提供課程學習等服務的培訓,占據了孩子本應有的輕松時光,教育效果卻一言難盡。
讓小學生度過健康、快樂的暑假,事關千萬家庭,表面上看是私事,實際上是公共問題。公共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協同發力。暑期監管的難題,如果將壓力全部交給以家庭,難免會不堪重負;如果將壓力全部交給市場力量,不僅會加劇家長們的經濟負擔,也會激化教育競爭、損傷教育公平。只有讓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在有機銜接、良性互動中分擔責任,滿足差異化、個性化的利益訴求,孩子們的暑假才會過得更有意義。
“暑期托管服務”有助于提高學校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這也是其“適當收取費用”區別于培訓機構高收費的關鍵。要將一件初衷良善的好事做好,需要建立強有力的實施操作系統。例如師資問題,必須尊重小學教師暑期休息休假的權利,也必須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召集征募足夠數量和質量的師資。小學一到五年級的學生具有鮮明的異質性,“暑期托管服務”不能一刀切地將孩子們關在學校里,而是要想方設法拓展形式和內容。“暑期托管服務”不能全部將責任轉嫁給學校,公益組織、志愿者等第三方力量也可以參與其中……說到底,“暑期托管服務”要將好事做好,除了好心和善意之外,還離不開“繡花功夫”。
讓學生們的暑假更有安全感、獲得感與幸福感,需要家長、學校、公共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參與。只有在“各美其美”的基礎上實現“美人之美”,才能“美美與共”,才能讓“暑期托管服務”的制度善意落到實處。
作者系高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