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背景下,高效的課堂、高質量的作業成為了學校和老師們關注的重點,成為了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這一思想引領下,四川交響樂團附屬小學的課堂、作業都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巧學漢字
在二年級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提前準備好將要學習的生字卡片,引導學生們根據自己對生字的理解做動作,通過身體寫字、小組合作組合字等形式識記生字。
二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們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開發了許多這樣有趣的小游戲,讓語文課充滿了活力。
妙筆生花
四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們經過集體備課,打破了傳統的“范文式”習作教學模式,采用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通過創設特定的“真”情境,讓學生身處其中參與體驗,從而獲取語言運用的直接經驗。比如,在學寫觀察日記時,讓學生發豆芽,種大蒜,通過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獲得種植的真實體驗,從而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在教授“一次有趣的游戲”時,組織學生開展了“誰是演員”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關注參與者的動作和表情,揣摩扮演角色的心理活動……當學生有了這些真實的體驗后,形成的作文有情有景、有滋有味。試問,這樣的作文課又有誰會不喜歡呢?
手腦并用
六年級語文組精心設計每一次作業,不僅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還巧妙融合了實踐性作業。如第三單元的拓展課后作業——制作玩具指南。
面對這樣“特別”的作業,學生們表現積極,興味盎然,他們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從梳理制作竹節人的材料到玩具指南的形成,不僅有準確的文字說明,還有生動的配圖,將竹節人如何做、如何玩,展現得淋漓盡致。實際制作過程中,學生們也總能開動腦筋化解一個個難題。比如將不好找的納鞋底的線,換成了結實耐用的鞋帶;將玩耍竹節人的場地,改成了拼接后的課桌夾縫;還添加了制作竹節人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小設計師們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設計出了一批各有姿態的竹節人,還在班級里辦起了展覽呢!這樣的作業使課堂真正得到了延伸,達到了學習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雙效目的。(陳海燕)
“雙減”進行時,四川交響樂團附小,課堂,作業,很“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