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大荔縣實驗小學:勞動教育成五育融合突破口
2022-03-14 17:26:22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1
聽新聞

陜西大荔縣實驗小學一直秉承“全面+特色、合格+特長”的教育理念,在五育并舉、以勞動教育為抓手的背景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將勞動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學校根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縣教育局關于勞動教育的部署和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將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使勞動與自理、勞動與生活、勞動與創新、勞動與社會四項互相融合;拓寬校園必修課、家園生活課、田園體驗課、職園啟蒙課、社園公益課五類課程實施渠道;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培養孩子們熱愛勞動的習慣,教育他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在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將五園聯動作為勞動教育的立足點,制定適合各個學段的課程內容,并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其中,校園必修課分為校內日常勞動和課堂學習兩部分。校園日常勞動包括室內外衛生打掃、每天早上學生領發餐點、每周一次的校園衛生大掃除、每周一輪的紅領巾監督崗志愿服務等。在課堂學習方面,將學科與勞動教育滲透,實現五育融合,比如美術課堂上讓學生在校園撿拾樹葉制作創意貼畫、思政課堂上學習勞模事跡等。

課堂學習中主要利用每周校內的一節勞動課,對其他四類課程做實踐前的理論講解和技能滲透。同時,將剪紙、皮影、創客、陶藝等課程滲透在課堂中,既拓寬了校內社團渠道,又使勞動課得到延伸。家園生活課讓學生根據學校課堂所學內容,每周參與一項家庭實踐勞動,如整理書包、洗滌自己小件衣物、整理自己床鋪、廚藝展示等,每兩周學習一項勞動技能。田園體驗課中,學生根據學校所學開展勞動實踐,體驗收獲。在職園啟蒙課中,學校組織學生進入當地的品牌旗艦店以及校外企業,了解大荔縣的面食文化,體驗舌尖上的美味。在活動中,師生一起動手制作餃子,學做大荔的月牙燒餅、褲帶面等。學校還組織學生進入學校勞動基地加工坊進行制作和烘焙。老師也會定期帶領學生進入基地開展有趣的拔草競賽、采摘果實等。音樂課上,老師會帶領學生進入校園基地放歌,通過親身實踐,體驗職業勞動特點,開展職園啟蒙活動。社園公益課主要依托一些重要節日和節氣開展活動,例如在3月份開展文明禮貌月系列活動,組織學生進入敬老院幫老人整理房間、打掃衛生;植樹節安排學生進入社區、學校勞動基地開展植樹活動;組織學生赴當地冬棗基地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入豐圖義倉了解糧食的存儲,到麥萌基地感受勞動的艱辛,去楊凌農博園了解農業文化;每年勞動節前,學校開設“勞動教育周”,廣泛開展手工創意、體驗比賽、勞模宣講等多項活動,致敬最美勞動者等,讓學生走近勞動者,了解他們,并激發孩子們向榜樣學習的欲望;寒暑假期間,學校精心策劃假期任務單、任務冊,使學生積極投入公益性志愿服務勞動中,在擺地攤、為家鄉農特產品代言等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在系列社員公益課中提高學生勞動實踐能力。通過理論課程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精神。

學校開發富有特色的勞動實踐基地——耕讀園。基地以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為主線,用象征實驗小學的“s”形磨盤路,將勞動基地劃分為種植區、加工坊、展示廳、桃李園和農耕文化廳五個區域,引領孩子們參與播種、管理、收獲、加工到品嘗、分享、成果展示的全過程,教育他們動手實踐、出力流汗,在真實的生產勞動中體驗、學習、創新,培養了孩子們的勞動觀念與技能。學生通過在種植區參與蔬菜的種植勞動實踐,認識各類蔬菜,了解它們的特性以及生長規律,觀察氣候變化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體驗農事勞作的辛苦,從而感悟勞動的價值。加工坊里,孩子們興高采烈地采摘成熟的果實,在老師的指導下把它們變成色香味俱全的菜品,享受動手操作的樂趣。展示廳擺放孩子們親手種植、加工的成品,使孩子們體會到收獲和分享的喜悅。桃李園寓意著學校教師桃李滿天下,園內栽種了桃樹、李樹、石榴樹、柿子樹和冬棗樹,樹下三三兩兩的石桌、石凳,是師生們休憩的地方,更是開展田園體驗課的好場所。農耕文化廳陳列多種農具,墻體展示農耕文明與24節氣內容,讓學生認知探索、實踐感知、增長勞動知識、激發勞動興趣。

大荔縣實驗小學一直重視各項實踐活動的參與和有效評價,也編定形成學生人手一冊的《實驗小學勞動教育成長手冊》,記錄學生勞動過程中家長、教師以及班主任對每個孩子每次活動的具體評價,以此提升新時代學生勞動素養,實現綜合育人。

大荔縣實驗小學會繼續把勞動教育的思想觀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全學科,加強教師勞動教育素養的提升,統籌好校內外資源,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增長勞動知識,培養勞動素養,從而健康成長。

標簽: 陜西大荔縣實驗小學勞動教育成五育融合突破口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