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Future Lab)首席研究員唐克揚做客北京大學"對話全球創新大師"課堂,以《日常空間的創新》為題,向大家闡述了關于“創新”的理念。
據了解,“對話全球創新大師”課堂由北京大學工學院與德稻集團開展的系列教育創新合作項目,本學期課程將聚焦于“以美為媒,創新未來”,在豐富多元的知識生態中拓展育人的廣度和深度 ,綜合提升青年學生素質、美育素養,為創新思想、創新思維的養成培根鑄魂、涵養源泉。
講座伊始,唐克揚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作為哈佛大學建筑系畢業的博士,他懷揣著夢想來到深圳,準備建設一所高起點、高定位的校園。而現實是,他在深圳拿到的第一個項目是做一個門牌。應老教授的要求,在辦公室門口方寸之間的位置上,排下幾十個中英文字符的標牌,每個字都要足夠大,以便能夠讓人看清楚,項目經費200元。幾經思考,他運用光學原理排布文字,在平面上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信息,并和裝修工人一起用普通的材料嘗試新的工藝,最終創造了新的門牌展陳方式。
唐克揚認為,在不同的視角下,建筑有著不同的意義。他說,建筑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容器,所謂的日常,就是人們身處的環境。在外部環境劇烈變化的今天,許多看上去先進的設計,可能反而會妨礙真正的先進。而日常環境中的小設計,卻在真實地推動著進步。“日常”,通常給人一種平庸的感覺,一個建筑師的日常,就是在每一個庸常的場景下做出更好的設計,并解決問題。
此外,唐克揚提出了幾個關于“創新”的工作理念。他認為:
創新是一個社會性行為,要有語境。因此做研究,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既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了解環境、了解歷史、了解人文、了解生活;
創新是一個推導的結果,而非拍腦袋的想法。一位具備工作方法的建筑設計師,一樣可以高效優質地設計出海報、標牌、展墻。“效率”本身就是創新的必要元素,找到方法,提高效率,天下劍法,唯快不破;
創新是一種習慣,需要內在動力。在現實主義的城市中,建筑師將“日常建筑”向“非常建筑”轉換的主要動力,在于解決問題、提供便利、表達溝通、增強體驗。這同時也可以抽象為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日常工作向創新工作轉換的主要驅動力;
創新需要“可玩性”,讓“好玩”進入日常空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創新發力點,在普通的事情中創造出不尋常,既可以做大事,也可以做小事。
創新不是一個專業、一種方法,而是一種狀態、一個習慣、一種性格。在任何環境下,讓自己成為工具,以“創新”為媒介,解決問題、提供便利、表達溝通、增強體驗。創新的個體總會消亡,而族群總在歷史中循環、延續和更新,這才是文化意義的“永生”。當人們走向創新型的社會,就需要創新型的文化,因此研究和培養“創新”的內生動力,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將創新的性格和能力根植在青年一代的生命中,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巫睿,作者系德稻教育副總經理,北京大學工學院“工行天下”業界導師,博鰲全球美育行動組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