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播報!借力團隊,青年教師“璞玉”變“美玉”
2022-06-20 05:38:53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相關資料圖)

我園在編教師29人,35歲以下教師15人,占51.27%,其中“90后”教師占53%。這些青年教師思維活躍,但容易眼高手低不切實際;他們個性鮮明,但合作能力不強;他們各有特長,但不知道如何在教育一線大展身手。面對這些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我們不斷摸索,希望找到讓他們從“璞玉”變成“美玉”的有效路徑。

組建團隊,讓青年教師在合作中成熟

連續兩年,我們招聘的應屆畢業生都非常有靈氣、會創新、有想法,瞬間得到老教師的認可。然而,由于這些青年教師缺乏實戰經驗,習慣用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理論來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很多時候根本無法應對實際問題。當老教師給予指正時,青年教師一方面質疑,一方面不明白,更多的是不情不愿地去落實。這樣,缺乏思考的“撥一撥動一動”,抹殺了青年教師的積極性。為此,我們組建了團隊,希望在老教師的帶領下挖掘青年教師的潛力,形成資源互補態勢,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青年教師學會悅納他人,感受到團隊的力量。

案例:“乘風破浪魔鬼訓練營”

陳欣儀是2019屆畢業生,以優異的實習成績被我園錄用。甜美的笑容,靈動的教態,讓她順利入圍區“新蕾杯”的角逐。然而角逐并不容易,兩個月內要準備好4場集體學習活動以備“四選一”抽選,再加上信息技術的難題,她即刻打了退堂鼓。于是,在完全認同困難、形成共鳴的基礎上,我們向欣儀展示了為她組建的團隊——“乘風破浪魔鬼訓練營”。其中有區級骨干兩名,有藝術、語言領域優勢明顯的教師,有信息主管……集全園之骨干于一體的團隊,讓欣儀即刻舒展了眉頭。接下來的日子,真的就是“魔鬼訓練營”。

我們和欣儀一起選材料,精設計,一起做原創,每天經歷頭腦風暴、深夜研討連軸轉的模式。因為是原創活動,我們每個人都經歷著“理想美好,現實骨感”的挫敗感。每次試教,欣儀都是抱著激情而來,帶著無奈而去。于是,我們讓資深教師試教,讓欣儀在觀摩、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沒有人是天生的好老師,每一位好老師都是精雕細琢,都是努力實踐出來的。

每當我們真正突破一個難點,解決一個問題,創新一個課件時,整個團隊都歡呼雀躍。這是一個艱難但又極有意義的階段,我們共同陪伴著欣儀,邁過一道又一道坎兒,讓她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也讓她打心眼里認可了老教師的經驗、能力和魅力。比賽下來,欣儀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整個人也沉穩了不少。

項目管理,新老教師相互汲取能量

有青年教師的團隊總是嘻嘻哈哈,笑聲不斷,他們總能帶給老教師無限的驚喜。比如,老教師惋惜“這么好的講座視頻,微信傳不了,郵箱傳太慢”。不到五分鐘,青年教師直接將視頻的地址變成二維碼搞定了。又比如,老教師辛苦拍攝的短視頻單調、顏色暗淡,公眾號編輯多次退回,青年教師埋頭一刻鐘,結果就讓人眼前一亮,“吸睛率”瞬間提升。青年教師還會在平板上繪畫,快速完成家長問卷……他們的技能讓老教師躍躍欲試,“快教教我”!

青年教師社會適應性強,他們給整個團隊帶來了沖擊力,讓老教師看到了危機,也讓新教師看到了專業突破與發展的前景。為了讓青年教師與老教師形成互補,我們實施了項目管理,希望老教師承擔的項目中能融入新鮮元素,也希望新教師的個性能夠充分彰顯。

案例:普陀杯評優

在“普陀杯”評優項目組中,核心成員是大教研組長曹昱老師,我們還配置了信息組的王穎聰老師。王老師是位青年教師,是信息化高手,但性格孤僻。如何讓他更快地融入團隊,更有效地支持教師教學需求呢?在反復研討過程中,我們突發奇想,共同設計課件。王老師在走進課堂、走進教學的過程中,將他對信息化的理解、運用能力充分彰顯了出來,真正讓信息技術滲透到了教育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王老師的專業激情被點燃了,整個人開朗、自信了許多。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曹老師也受益良多,王老師的許多想法與做法都讓她耳目一新,她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更深入了,對新技術也開始充滿好奇與熱情。

雁陣發展,引導青年教師適應集體

青年教師有鮮明的個性,但合作能力不強,無法很快適應集體,這也是幼兒園在管理過程中普遍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上海學前教育由資源供給轉向內涵發展。從角色游戲到自主游戲,從室內游戲到戶外游戲,從教師發起的游戲到幼兒發起的游戲,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幫助教師在教育觀念上更新,激發他們的內驅力,獲得專業成長。

《上海市幼兒園辦園質量評價指南(試行稿)》在“保教管理”領域中提出,根據不同教師專業發展特點,有效開展分層、分類教研活動。如同幼兒的發展是有“花期”的,我們也給予不同層面的教師適應的時間與選擇的權利。

針對青年教師個性鮮明但合作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專門“定制”了適合他們的“雁陣發展”策略,讓青年教師感受團隊文化,逐步適應集體合作。

案例:“戶外自主游戲”大練兵

在探索“戶外自主游戲”實施策略時,我們將教師自然分成四個層面。第一層面:研究者——“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主動參與到項目研究中,承擔主要研究任務的教師。第二層面:實踐者——共同“嘗蟹”的人,不太理解,但愿意配合研究,參與實踐的教師。第三層面:思考者——“參與討論如何吃蟹”的人,愿意了解、學習,但尚未有把握立刻投入實踐的教師。第四層面:旁觀者——“久聞蟹香”的人,理念并未趨同,處于觀望中的教師。

根據不同教師的特點,我們組建了實踐團隊與學習團隊。兩個團隊打破教齡、經驗的界限,根據教師的領悟力、研究力、創新力、實踐力進行分組。實踐團隊堅持每周一次的實踐研討,逐漸突破,學習團隊堅持輪流觀摩,感受氛圍。

經過一個月時間,在“以點帶面”的影響下,所有教師都在靜靜地發生改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與職業認同感,愿意開展更多的嘗試。共同“嘗蟹”的人,感受到了實踐的樂趣,愿意主動反思,參與研究。“參與討論如何吃蟹”的人,已經有足夠的信心開始組織與實施戶外游戲,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初步的觀察與識別能力,也積累了初步的游戲組織與實施經驗。“久聞蟹香”的人,由觀望走向認同與欣賞,開始逐步參與進來。

如今,“戶外自主游戲”已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孩子們沉浸在歡樂中,自由、自主、自信、創新。教師們也同樣感受到了成長的幸福,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優化、完善。

(作者系上海市普陀區滿天星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9日第2版

標簽: 借力團隊,青年教師璞玉變美玉 meta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