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為本拔除落后窮根 貴州從江縣江南大學扶貧工作紀實
2022-06-17 09:44:38 來源:江蘇教育報
1
聽新聞

一大清早,在貴州省從江縣獨洞村扶貧工作期滿的江南大學教師蓋中輝本打算悄悄離開。踏出家門,深山里回響起苗音侗歌,鄉親們身著盛裝,吹起蘆笙,自發前來送別。蓋中輝和鄉親們的手緊緊相握,他身上的苗衣侗服是村民一搖一紡量身定做,針腳里縫進了村民深深的不舍與感激:“蓋書記,常回家看看!”

2020年,江南大學開展從江扶貧工作,時任該校法學院社會學教師的蓋中輝主動請纓,前往從江縣上歹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年后他帶領村民們順利脫貧,后又赴任獨洞村。蓋中輝的經歷是江南大學扶貧工作的縮影。兩年來,該校持續推進定點幫扶,將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從江教育發展和產業升級優勢,為當地輸送了大批人才、資源,助力從江全面振興。

教育為本,拔除落后窮根

2021年6月,蓋中輝剛到獨洞村,獨洞小學破敗的教學樓、落后的教學設備讓他憂心不已。得知學校附新修建的教學樓因種種原因未能投入使用后,蓋中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協調當地相關部門,規劃使用新教學樓,硬化學校操場路面,將老教學樓一樓改造為學生食堂。今年3月,226名學生終于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

教育是江南大學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8月,該校法學院“紅粉筆”支教團奔赴從江縣上歹村開展支教活動。考慮到不少學生家中沒有時鐘,無法掌握上學時間,成員們便規劃出一條覆蓋所有學生的“上學路線圖”,每天早上提前去學生家門口接孩子們上學。支教團開設普法課堂,有針對地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孩子們的法治觀念;舉辦辯論賽,幫助孩子們鍛煉口才、展示個;開展地圖識記大賽,讓孩子們熟悉世界版圖,激發他們學地理的興趣……支教團還與無錫市新吳區峰峰兒童成長中心合作,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共同建立完善當地的愛心圖書室。據了解,支教團在從江鄉村學校支教56天,受益中小學生780人次。

除了用教育為從江孩子打開看向世界的窗口,江南大學還積極對接無錫、從江兩地企業,籌款20余萬元建設改造從江縣上歹小學、獨洞小學等學校的教學樓、足球場;編撰《普通話推廣手冊》,開展普通話培訓和水測試;統籌做好從江縣基層干部培訓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組織從江縣中小學校長能力與素養提升培訓班;舉辦貴州紡織非遺服飾工藝設計研修班、非遺工坊刺繡技術骨干培訓班,為非遺文化產業、刺繡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科技賦能,助力產業升級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江南大學發揮食品輕工、設計等學科優勢,深化江南大學—從江技術轉移分中心建設,與地方產業結合,找準從江縣脫貧突破口,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優先在當地實施轉化。

“瑤浴神奇在配方,20多種草藥核心的藥用成分是什么?讓瑤浴造福大眾,賣點在哪里?”一心想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江瑤浴”推向世界的從江文旅投資公司總經理陳德潤,給江南大學藥學院教師史勁松出了一道“難題”。史勁松攬下這個苦活,依托生物制藥相關專業知識,破解瑤浴基因“密碼”,助推該縣醫藥產業發展和瑤浴康養產業升級。

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僅僅邁出了第一步,消費扶貧才是推動產業扶貧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引擎。江南大學將購買從江農副產品納入學校物資采購“一攬子計劃”,堅持“以購代捐”,采購從江等地農副產品234萬余元,幫助銷售675萬元。該校還協助完善農副產品銷售網站,運用現有“扶貧832”“e幫扶”等網絡銷售臺,用直播帶貨等方式推銷當地農副產品。

看到掛職從江縣副縣長的江大教師戴建明和蓋中輝在直播現場接力帶貨,該校不少學生自發前來助陣。江大學生志愿者遲菁菁做起“吃播”,為屏幕前的觀眾一一嘗鮮。遲菁菁表示,除了直播帶貨外,志愿者們還成立了客服團隊,提供售后服務。他們正不斷摸索產品營銷方法,未來還將為產品做外包裝設計,并做好新媒體推廣。

文化搭臺,增添振興活力

侗族沒有文字,敘事、傳史、抒情等都通過口傳心授,侗族文化的精髓即在侗歌。《侗族大歌志》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記載侗族大歌歷史源流、文化內涵、藝術特點、申遺過程、保護傳承等方面的珍貴書籍。為助力侗族大歌保護與傳承,提高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江南大學將翻譯《侗族大歌志》列為2022年鄉村振興幫扶計劃的重點項目。

“書中專業術語多,涉及音樂、舞蹈、民俗、地理等各方面內容。我們在當地采風時帶回來一些錄像資料,有些內容還要經常請教從江縣的侗族人。”江大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朱義華告訴記者,為了翻譯好這部作品,學院成立了專門的翻譯工作組與育人工作室,11位教師參與其中,還邀請部分優秀研究生與本科生協助。

“我們力求將侗族大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欣賞價值、人文研究價值與遺產經濟價值體現出來,通過多模態譯介、出版與對外宣傳,展示侗族形象,傳播侗族聲音。”朱義華說,英文翻譯初稿已于去年底完成,目前已進入英文審校階段。

為助力文創旅游產業繁榮,該校推動建設江南大學—從江非遺文化傳承促進中心,打造“非遺+旅游”發展新模式,擦亮從江文化名片。學校成立苗族音樂傳社,動員苗族歌手教小學生唱苗歌、彈奏“牛腿琴”;推動民族文化活動進入20所學校,傳承藤編、刺繡、絲瓜鞋墊等傳統手工藝;舉辦上歹村首屆民歌節,發動苗族居民開展“唱支山歌給黨聽”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該校還發揮校友會的凝聚號召作用,組織大灣區校友赴從江開展組團式調研合作,依托資產管理經營公司等,引進無償幫扶資金232萬元,聯系校友企業購買從江農產品100萬元,發動校友為從江募集打米機、榨油機、包裝機等機械設備,支持鄉村農業發展。

“我們還將提升從江特色文創產品研發能力,打造線上新媒體流量臺賬號,加強非遺產品及非遺文化推廣力度,積極推動建立從江非遺文化產品發展合作社。”戴建明表示。

標簽: 江南大學 貴州從江縣 普法課堂 法治宣傳教育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