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經歷語文”需要進一步加強課程開發
2021-07-16 11:13:21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江蘇省海安市海陵中學教師丁義國主持的“經歷語文”教學實驗,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社會生活需要,讓學生親近母語,回歸語文生活,因經歷而增加閱歷,因體驗而獲得經驗,提高他們的語文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著眼立德樹人,提高綜合素質,彰顯科學性。教學教學,說到底還是要讓學生學,而且要積極主動地學、生動活潑地學。“經歷語文”針對以往教學中語言文字符號化、生活實踐教條化、情感體驗程式化,以及不能學以致用等弊端,強調在“做”中學,在經歷中感知、感悟與體驗,創設“語文寫生式”“情境體驗式”“項目互動式”等教學,設置問題情境,注重實踐體驗,引導表達交流,從語文經歷到經歷語文,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與教材、環境、生活進行互動和對話,使語文教學擺脫僵化模式,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經歷語文”既切中了語文教學痛點,針對性強,又符合語文教育教學規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聚焦學習過程體驗,強調經歷,突出實踐性。注重實踐、知行合一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孔子把他的教學過程歸納為“學思習行”;荀子提出“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明代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清代顏元的“實文、實行、實體、實用”教育觀,這些都道出了學習與實踐的關系。葉圣陶當年創辦生生農場、利群書店、博覽室,造禮堂,建戲臺,輔導學生自編自演話劇,組織學生遠足旅行等社會實踐活動,就源于他“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的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家于漪主張,要把學生領進大語文的廣闊天地,把語文學習的課堂延伸到課外、校外,為學生打開認識現代社會、認識生命價值的大門,用時代的活水灌溉語文園地。

經驗證明,被動接受的知識容易遺忘;如果讓學生能“做”一遍,理解會更深刻;要想真正學會,必須參與其中,躬行實踐。“經歷語文”運用“四人合作小組”“自能閱讀策略”“經歷語文學習的閱讀素養評價”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重經歷,重過程,重體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審美鑒賞力、邏輯證明力、思維發展力,讓學生終身受益,發展能帶得走的語文能力。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也是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過程。

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效果顯著,具有創新性。“經歷語文”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呈現如下特點:一是注重過程閱歷、感受體驗。通過創設情境,巧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其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為其提供想、做、說的機會,然后經過交流互動、調查整合、反思辨析,開展討論質疑、評價交流、演講辯論等,讓他們親歷自然,拉近教育與學生的距離;親歷知識,讓深度學習得以發生;親歷社會,讓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有獲得感。二是創設第二語文課堂,設計閱讀欣賞、詩文誦讀、小記者站等10多個社團,讓學生在遠離升學壓力的背景下主動學習,經歷情感體驗,享受探索樂趣,收獲學習成果,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新時期,“經歷語文”需要進一步加強課程開發,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探索基于語文教學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讓更多學生受益。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