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理學家費曼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費曼的成功和智慧源于費曼學習法。所謂費曼學習法,即對學習中的知識、概念和程序,嘗試用自己的話理解,默念復述,并聯系生活拓展,最后類比、可視化和簡化。
一般包括以下幾步:
第一步:閱讀一本書,理解書中的內容。然后拿出一張白紙,把所要理解的知識點概括性寫在紙上,包括關鍵性的觀點信息以及過程信息。
第二步:設想一種場景,確定要傳授的對象,嘗試用他人聽得懂的語言,向別人傳授所學過的知識、概念及有關信息。
第三步:如果遇到問題,即要傳授的內容不清楚、表達得比較費力、思路卡殼,可以對照學習材料,補充、完善和充實學習內容。
第四步:再次用通俗易懂的簡化語言,完整、清晰、正確地表達所學知識。最終的結果是:用自己的語言,而不是學習資料中的語言來解釋概念。
顯然,如果解釋冗長或者令人迷惑,就說明對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對知識的學習還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沒有建構,還是孤立存在,沒有類比、可視和簡化。只有用自己的語言,完整、清晰、流暢地表述清楚,才意味著真正理解了概念,建構了知識,從而實現“讀進去、學實在、說清楚、寫明白”。
寫作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建構活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對知識的重構活動。寫作和思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寫作可以作為一種改進思考的工具。與此同時,復雜的認知活動又可以使書寫變得更清楚、更有表現力。
我從1989年開始進行作文教學改革,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最后發現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學習生活才是學生作文的最大寶藏。2002年9月,我開始將作文與音樂課整合,發現教材是生活的間接反映,是學生生活的抽象。實際上,作文教學不僅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需要所有學科教師的參與。2006年9月,我提出“學科作文”,開始“小學學科作文教學研究”。2014年,該研究榮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我提出了“表達式學習”,嘗試在全科學習中通過寫作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徹底解決困擾廣大師生的作文問題。其具體做法如下:
優化策略,易于表達
表達式學習發展兒童語言,激發交往動機,走向目標完成;從提高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出發,從學習內容、學習情境、學習體驗入手,拓寬學生寫作視野,讓學生學進去、說出來、寫明白,把寫作作為學習的工具,倡導學科教師運用表達式學習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表達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表演、游戲、比賽、辯論等,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在鮮活的生活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把書本和生活進行無縫對接,激發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記錄生活感受。這既是學科教學的任務,更是學科教學的最佳策略。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身邊的事更是層出不窮,但小學生有意注意還處于萌芽階段,往往缺乏主動觀察與發現。表達式學習將學生的視線引向校園、社會和家庭,引向圖書室、閱覽室、展覽館、博物館及各種紀念館,引向大型工廠、橋梁工地及農家小院;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團體舉辦的各種活動,進行一系列采訪和社會調查,增強感性認識,激發情感;帶領學生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欣賞花鳥蟲魚的可愛,陶冶情感;帶領學生主動參與到社會現實生活和科學研究中去觸及社會焦點,追蹤時事話題,表達個人觀點,培植理性情感。
表達式學習的基本策略包括:把課堂筆記變成作文,把學習問題變成作文,把師生對話變成作文,把課后作業變成作文,倡導學生寫預習作文、復習作文、聽記作文、學習報告、知識童話等,讓學生在學習和相互分享表達中自然進入寫作,提高學習效果。
規范流程,強化表達
表達式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理念,缺乏可資借鑒的案例和流程。為了更好地推動表達式學習的探索,我們在學科作文教學基本流程中,總結出各學科通用的表達式教學范式:
第一步:聯結。教師需要架起學科與生活的橋梁,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習知識,形成技能。比如數學認識圖形,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引出課題,對照生活認識各種圖形的特點,畫圖形、剪圖形、折圖形,歸納圖形特點,再回到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并寫下來。數學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入手,找準生活和所學數學知識點的聯系,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驗證、計算、推理、驗證,獲得豐富的數學體驗和學習樂趣,以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第二步:訓練。教師圍繞學習內容和生活情境,指導學生觀察、體驗、想象、思考、討論、總結,并分享感受和收獲。比如學習位置與方向,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描述平面圖上物體的相對位置,在探究中學會記錄、總結、討論、分享,在課堂上能完成辨別方向和位置的練習,做好課堂記錄,為表述學習內容、記錄學生生活、總結學習成果奠定基礎。
第三步:表達。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習情境,指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思考,總結學習內容,梳理學習思路,提升學習效率。比如,科學課上學習“油菜花開了”,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詳細觀察油菜花的組成部分。學生課堂上的觀察、實驗及記錄,都需要展示并分享,這就是表達。
第四步:點評。教師圍繞知識表達的準確和文中體現的知識關聯是否恰當進行點評,也可以讓同伴結合自己的觀察、思考、體驗來點評。立足表達中所反映的學習狀態及對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對文章結構、語言表述、標點符號、病句錯字可以忽略不管,或交語文老師負責。
深度學習,精于表達
深度學習涉及三個方面的“深度”:一是學習結果的深度,表現為認知、自我、人際三方面的高階能力;二是學習方法的深度,表現為復雜問題的解決(而不是知識傳授),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三是學習參與深度,這是深度學習的基礎。
美國教育家韋伯提出知識深度學習有四個階段:什么是知識、如何使用知識、為什么使用知識、還能用知識做什么。對知識加工的四個領域分別為:(1)覺知;(2)分析到綜合;(3)應用;(4)同化。這四個領域的加工水平由低到高,同化是學習加工的最高境界,是最深的加工策略。在同化領域,加工以中心內容展開,確保信息以個人方式內化,達成信息與個人的聯結。其顯示加工領域的結果是:目標設定;日志或日記寫作;諸如爭辯、批評、贊揚、支持或不支持這樣的情感反應;創作紀錄片;成為行為榜樣;指導其他學習者。顯然,圍繞學習內容,學會概括內容,記錄學習日志,把學習與寫作結合起來,是精細、有效的加工,是深度學習的一種策略。
表達式學習提出讓學生讀進去、學實在、說清楚、寫明白。表達式學習認為,真正能體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是看學生如何說、如何寫、如何做。要評價學生的如何說、如何寫、如何做,就需要學生學會與他人對話,與社會對話,與自我對話,學會分享,學會表達,在分享和表達中達成學習行為,表達式學習是深度學習的最好方式。
重點推進,多樣表達
我們選取數學為表達式學習的重點突破口,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內容,記錄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思考、疑惑、感受、理解、評價、意見,記載數學課堂發生的趣聞逸事以及和數學學習相關的背景、故事,通過表達式學習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數學表達式學習就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通過輸入信息、整理信息并輸出信息,以此達成學習行為的變化及學習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數學課堂學會與他人對話,與社會對話,與自我對話,學會分享,學會表達,在學習中表達,在表達中學習,在分享和表達中達成學習行為。
全科學習中的寫作,從深度學習的角度,探索了一條破解作文痼疾的道路。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景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