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學院校長劉獻君教授過去在30多所高校做過本科教學評估專家,他回顧,走進課堂聽課,常見的問題是:“在課堂上,學生的眼睛不亮,老師的課沒有打動學生。”師生缺乏有效的交流成為他擔憂的重點。長期以來,高校領導與教師、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方式較為單一,交流機會也更少。
為破解交流瓶頸,文華學院初步形成了每年上半年畢業生訪談、下半年教師訪談、全年“周日晚點評”、“潛能導師制”、領導聽課等一系列制度性交流,激發了交流的內生動力,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密切了師生關系。
所謂制度性交流是指在實踐中通過頒布一系列規章制度對交流的原則、方式、程序等提出明確要求,實現領導與教師、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通過各項活動,構建雙方共同遵守的規范性協商與對話交流機制。
畢業生訪談,良好建議成為學校決策的重要依據
“個性化教育的起點是尊重學生,終點是學生尊重,讓學生在充分被尊重的環境下,成長為更懂得尊重他人的人。”這是2016屆畢業生朱伊接受劉獻君教授訪談時說的一句話。此時的她,已經以優異的成績被美國南加州大學錄取為碩士研究生。此后,學校將“尊重學生”作為實施個性化教育路徑的首要前提。學生在畢業生訪談中提出的一些良好建議或啟示,成為學校后來決策的重要依據。
文華學院開展的畢業生訪談作為一項制度性交流,是指每年上半年,學校領導、教師與專家學者隨機抽取全校150名左右的應屆畢業生分別進行個性化教育訪談,聽取他們大學四年學習生活的感受,分享取得的收獲與成績,同時傾聽他們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探索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有效方法和途徑。2022年是文華學院開展畢業生訪談的第六年。
學校每年精心組織、認真研判,學生工作處會制定畢業生個性化教育訪談提綱,委托學校院校研究辦公室以學校學情調查大數據“學生投入度指標”進行抽樣,每年共選取投入度高、投入度中及投入度低的學術型、能力型、潛力型三類約150名畢業生進行訪談。
應屆畢業生在和校領導、專家和教師面對面的交流過程中,可以更加直接地表達內心的直觀感受,他們的事例生動感人。畢業生提出的意見與建議推動了學校的發展,師生教與學動力顯著增強。近5年學生到課率提高6.7%,評教優良率提升5.6%,涌現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楚天學子”等一批優秀典范。
教師訪談,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學科專業建設
“我認為學校要繼續加強學科、專業和實驗室建設。”這是文華學院信息學部教師王方接受劉獻君教授訪談時對學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劉獻君在聽到這個建議的時候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隨后在自己的本子上記錄下來。文華學院非常重視每年的教師訪談工作,學校人力資源處制定教師訪談提綱,每年從全校7個學部按照教師人數比例抽取40名教師代表參加訪談。學校領導與專家學者會從工作生活、學校個性化教育、學生學習風氣、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及其他5個方面訪談教師。聽取他們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分享取得的收獲與成績,同時傾聽他們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和學科專業建設。
文華學院通過教師訪談深入了解學校在人才培養、教師教學水平、教師生活和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通過深入交流討論,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近5年,學校獲國家、省級教學競賽獎26項,獲批國家“雙創”基地,同時,學校獲批1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8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4門一流課程、2支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優勢學科群、23項省級以上教學研究項目,居于同類高校前列。
“周日晚點評”,實施個性化教育的重要平臺
2022年9月的一個周末,文華學院機電學部大三學生陳亞杰匆匆趕往教學樓參加“周日晚點評”,那天晚上有他非常想了解的一項內容:一名考上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的學長到班級分享考研經驗。每到周末晚上,學校教學樓就會燈火通明,學生紛紛來到教室,參加“周日晚點評”。
“周日晚點評”作為一項制度性交流,是指每周日晚上7點左右,文華學院各專業班級召集的主題班會活動,師生共同交流,發揮督促、溝通、探討、展示等多種功能,是文華學院的特色活動之一,也是個性化教育的具體實施平臺。
2003年建校之初,文華學院沿用華中科技大學嚴格學生管理的良好做法,開展了“周日晚點名”活動,最初主要是督促輔導員深入學生群體,及時掌握學生周末返校情況,以便學生周一正常上課。為了進一步突出活動的意義與特色,劉獻君教授召集了相關人員進行專門討論,時任外語學部黨總支書記的教師楊化玲提議將“周日晚點名”規范為具有文華特色的“周日晚點評”制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隨后,《文華學院章程》《文華學院學生周日晚點評管理辦法》等頒布,從制度層面保障了“周日晚點評”的有效實施。
“周日晚點評”是對學校個性化教育特色的探索和延伸,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模式,已形成較為系統的典型案例、育人模式、方法載體及育人經驗,學校出版了《個性放飛夢想——高校周日晚點評案例集》《走向成功——輔導員晚點評文集》等書籍,被許多高校作為“個性化教育通識教材”,具有推廣應用、示范引領的價值。“周日晚點評”及時傳達、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了政治引領力度;惠及每一名學生,實現師生雙向受益;作為個性化教育的重要載體,獲得全校學生廣泛認可;同時創新模式,被“學習強國”平臺等主流媒體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應。
“潛能導師制”全員、全程、全方位服務學生
“這一學年,劉獻君校長作為我們班的‘潛能副導師’,5次參與我們2021級電氣1班主題班會,帶領我們開展經典閱讀,理解學習的本質,將反思貫穿于‘想、說、做、成’的大學生活,學會‘自己生產自己’,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個性化教育讓我們受益一生。”2021級電氣1班班長王喆在談到“潛能副導師”的時候說。
“潛能導師制”作為一項制度性交流,是指學校設立“潛能導師”,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挖掘每一名學生的優勢潛能,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在大一年級設立班級“潛能導師”、大二和大三年級設立項目“潛能導師”、大四年級設立設計“潛能導師”,形成“潛能導師”體系,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服務學生學習的制度。
2009年,劉獻君教授收下6名“弟子”,拉開了文華學院“潛能教育”的帷幕。2009年10月,學校下發《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潛能導師試行辦法》和《關于成立潛能導師指導委員會的決定》,隨后,各個學部也成立了“潛能導師”指導分委員會,學校開始試行“潛能導師制”。
2009年11月,學校聘請首批177名“潛能導師”與1000多名學生“交朋友”,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具有個性化特色的高素質人才。2011年,“潛能導師制”在全校正式推行。2022年9月,文華學院選聘了第十一批“潛能導師”,目前共聘請了600余名校內外“潛能導師”。
在文華學院,大一每個班級都配備班級“潛能導師”和“潛能副導師”。班級“潛能導師”由專任教師擔任,班級“潛能副導師”團隊由學校黨政干部及高年級學生組成。班級“潛能導師”與“潛能副導師”、班級輔導員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幫助學生認識、發掘及選擇優勢潛能,引導學生確立目標,指導學生制訂人生規劃,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是“潛能導師制”體系的第一步。
2022年9月10日,國際知名的綜合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SCI索引收錄)發表了文華學院經管學部崔春瑩博士及其學生組成的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2022年7月2日,這個科研團隊的成員剛剛在MDPI出版集團旗下的SSCI/SCI雙檢索國際期刊Sustainability發表了學生嚴梓唯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作為項目“潛能導師”,崔春瑩博士根據自己所承擔科研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拔部分有志向從事科研的大二、大三學生加入科研團隊,并直接指導學生參與課題組相關科研活動。
以各級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為載體,項目“潛能導師”帶領學生通過實驗、調研等形式,形成具有創新意義和實踐價值的學術論文、科技發明制作、社會調查報告等,發展優勢潛能,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是“潛能導師制”體系的第二步。
在文華學院,還有一批設計“潛能導師”,擔任學生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在大四階段通過指導畢業設計(論文),幫助學生實現和展示其優勢潛能,在指導畢業設計的同時,助力學生選擇創新創業與就業、國內外升學求學等方向,進一步幫助學生挖掘潛能,這是“潛能導師制”的第三步。“潛能導師制”“三位一體”,最終實現了指導工作的校內閉環。
2022年6月,收到廈門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劉占鵬非常高興,在他看來,在文華學院的個性化教育中,“潛能導師”的作用是很關鍵的。在設計“潛能導師”的帶領下,深感迷茫的劉占鵬有了明確的目標與方向,為考研成功奠定了基礎。
“潛能導師制”使師生聯系更加緊密,有效促進了學校個性化教育發展,全面惠及全校1.8萬余名學生。近幾年,學生獲批國家創新創業計劃項目58項、省級138項;參與學科競賽8104人次,獲國家學科競賽獎項127項、省級學科競賽獎項156項、專利134項,參與面與獲獎數實現倍增。第三方開展的2021年“本科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調查”顯示:93.7%的學生實踐應用、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增強,95.8%的學生認同個性化教育,學生整體滿意度比實施前提高了15.7%。
各種對話、交流是文華學院個性化教育制度性交流的重點形式,學校通過制度交流探討,從創境、傾聽、提問、反饋等幾個方面對如何提高制度性交流的有效性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策略和建議,以達到制度性交流服務個性化教育的目的。
文華學院的制度性交流有利于密切領導與師生的聯系;有利于暢通渠道、實時解決問題,促進師生和學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