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報:如何推動大中小學“雙創”教育一體化
2022-06-20 09:35:35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大中小學創新創業教育一體化,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題中之義,關系到我國創新創業的基因傳承和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師范院校承擔著“推動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職責,必須旗幟鮮明地肩負起時代使命,與時俱進推動大中小學創新創業教育一體化。

浙江師范大學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與實踐,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發揮師范院校辦學特色,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探索富有特色、卓有成效、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中小學一體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制定引領性培養目標。一是明確創新型教師理念。研究通過《浙江新師范宣言》,參與制定《浙江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舉辦名師名校長論壇,明確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青少年培養全過程,加強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協同融通,共同培育高素質創新型卓越教師,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二是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智慧教育”建設,探索形成“人人參與、人人過關”的師范技能訓練模式。三是踐行“三創”師范生培養目標。“想創”即激發、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思維,“會創”即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水平,“教創”即推動創新創業素質養成和基因傳承。“三創”目標重新定義了師范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回答了創新創業教育“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核心問題,提出了“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師范技能也是創新創業”等符合教育教學實際和青少年成長成才規律的命題。

開發連貫性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是落實培養目標的重要體現,主要包括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橫向融通以及創新創業教育在大中小各學段的縱向銜接兩個維度。一是開發師范類課程。把創新創業素養融入現代教師核心能力培養理念和模塊化課程體系,開設一系列與基礎教育相對接的課程。二是加強交叉學科研究。加快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研究,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發展,把國際國內前沿學術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推動相關課程向中小學拓展延伸。三是整合社會資源。發揮長三角地域優勢,挖掘紅色根脈,充分調動校內外教育要素和資源,營造“城校共建”生態,匯編創新創業教育案例,為中小學因地制宜開發校本課程提供借鑒。

構建協同性實踐平臺。實踐平臺是課程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一是搭建高層次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基地,研究確定14項創新創業教育未來發展重點工程,推動“實驗室—眾創空間—孵化園—產業園”全鏈條發展,建成國際領先的智慧兒童教育創業園,為兒童青少年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教育實踐提供范本。二是打造多元化校園文化品牌。持續開展“創業文化節”“師范文化節”“國際文化節”,成立大學生創新工作室,赴北京、上海、深圳等15座城市開展“50元在一個陌生城市生存15天”社會實踐,形成“走進中小學校園”系列品牌活動。三是營造全覆蓋科研競賽氛圍。形成“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濃郁氛圍和良好生態,實現課程設置、課題研究、競賽體驗全覆蓋。學校在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金獎數連續3年位列全國師范院校第一,支撐近七年浙江省在基礎教育五大學科競賽中金牌數、總排名位居全國第一。

實現開放性師資培訓。開放性師資培訓主要體現在以師資培訓為核心的“職前—職中—職后”和“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學前教育)”雙貫通格局。一是建設附屬學校和教師發展學校。近5年,共建附屬中小學、幼兒園53所,共建教師發展學校347所(占浙江省的1/3),奠定了師資培訓的堅實基礎。二是完善教師教育培訓體制機制。探索完善學術論壇、教研活動、培訓進修、掛職鍛煉、定向委培、輪崗支教等制度,發揮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作用,5年來承擔國培、省培項目264項,培訓學員2萬余名;依托省創業導師培育工程,5年來提供五類課程模塊、100多門課程,培訓創新創業導師5000余名。三是開發線上教育教學資源。依托技術優勢,推動“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中小學課堂,打破時空界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作者單位系浙江師范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0日第5版

標簽: 如何推動大中小學雙創教育一體化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