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楊遠遠 記者 馮麗)日前,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在線刊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免疫團隊歷經18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小麥中協助條銹菌感染的“真兇”——感病基因,并通過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麥不易遭受條銹菌的侵染,開辟了抗病小麥育種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小麥是世界種植最廣泛的禾谷類作物之一,為全球超過25億人口提供主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條銹病是氣傳性的真菌病害,是小麥頭號重大生物災害,在全世界小麥種植區均有發生,我國一直是發病最重的區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免疫團隊聚焦小麥條銹菌活體營養寄生特性,挖掘出全球首個被病菌毒性蛋白利用的小麥感病基因——編碼胞質類受體蛋白激酶,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精準敲除感病基因,破壞了毒性蛋白和感病基因的識別和互作,實現了小麥對條銹病的廣譜抗性。在大田試驗中,小麥編輯品系在保持作物主要性狀品質的前提下,展現出了高抗條銹病的特點,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
小麥感病基因的發現及機理研究兼具理論性突破和生產應用價值,是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提升種業原始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性突破。打破了目前小麥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種的傳統思路,豐富了抗病育種可利用的基因類型,開辟小麥生物育種新途徑,為我國現代生物育種和病害綠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