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成為學校發展的主旋律 讓學生過有創意的學習生活
2021-10-28 13:47:00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

未來學家埃利雅德博士或許沒有想到,他的這句名言會成為一所中國學校努力實踐的方向。

在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創造”成為學校發展的“主旋律”。校長蔣洪興的理念是,“學校應該在復雜多變的世界里,用未來的視角和創造的精神去點燃學生的夢想和激情”。

聽起來像是掛在墻上遙不可及的目標,但現實是,大到3000平米創客空間的建成,“創中學”課程體系的構建,還有一系列項目學習成果的落地都在昭示著:與不少傳統高中相比,錫東高中有著不一樣的夢想與追求。

讓師生共創,為未來而教。正如江蘇省美術特級教師,錫東高中原副校長陳平——這個被稱作錫東高中“創中學”總設計師的人所說,在錫東高中學習,是在“為未來定義一份工作”。

“過有創意的學習生活”

你心目中的錫東高中什么樣?

今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的錫東高中“大成電視臺”第六任臺長朱晟杰給出的回答是——嚴謹、自由、包容。

這幾乎是一切創新發生的三個必備“關鍵詞”。

朱晟杰在錫東高中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是她曾經主導過“夏季慈善晚會”。慈善晚會自大成電視臺成立以來每年都辦,全部由學生自發組織籌備,所得物資會捐給當地需要幫助的兒童。

作為臺長,朱晟杰負責統籌和外聯,她需要在短短一個月里借助各種人脈,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以及熟練掌控一臺晚會的所有流程,一圈下來感覺就像“掉了一層皮”。當晚會最終在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區舉行時,每一層欄桿處都站滿了人,臺上臺下互動頻頻,朱晟杰激動之余更多的卻是失落,“因為這是我擔任臺長的最后一個任務”。

在教師李婕的支持下,高考后朱晟杰最終選擇了廣播電視編導這一方向。她承認,“電視臺的那段經歷是指引我最終選擇編導專業的初心所在,也是我面試時引人注目的一項優勢”。

像朱晟杰這樣眼中除了分數,還有另一片天地的錫東學子比比皆是。他們總有一些異想天開的創舉。當苦教苦學早已成為過去時,“讓學生過有創意的學習生活”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一個發生在錫東高中關于“鳥巢”的真實故事或許更能說明這一點。

學生宿舍走廊管道上出現了一個鳥巢,晾曬的衣物上出現了鳥糞,怎么辦?一場基于真實問題的設計開始了:有人建議做一個裝置,讓鳥糞滑到一個管道里,再由雨水沖走;還有人通過構建空間直角坐標系對鳥糞落點進行曲線分析,算出落點所在,然后放置盆栽植物……

討論會逐步演變為“愛心鳥巢手工藝創作比賽”,最終學生評選出“最佳創意鳥巢”“最可操作鳥巢”“最美鳥巢”“最環保鳥巢”等設計方案。實施階段,學生一起用廢棄的硬板紙做了一個方形托盤,并畫上精美的圖畫。為了便于清理,他們還為這個托盤配套了一個定滑輪來方便升降。

鳥巢留下了,孩子們也開心極了。

“創中學,不僅在于設計,在于運用學科知識,還在于能夠從他者(比如鳥兒)的角度進行思考,讓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可能。”錫東高中副校長孫奕丹說。

參與鳥巢設計的學生卞梅雯興奮地表示,“這次參與設計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以前很怕蟲子的她,因為這次活動對鳥兒有了新的認識。

在錫東高中,創意無處不在,創造無處不在。

走進校園,你很少能看見到處貼著的名人名言,學校宣傳展板上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推薦書目,還有各式各樣的自制作品。

在學校“三一沙龍”活動室,校長讓人在墻上刻下了“讀書、聊天、爭辯、發呆”幾個大字,讓師生在這里進行辯論,錄制各種視頻,舉辦各種“發布會”。

學校里偌大的錫東花園,是從學生提交的104個設計方案中選出的,學校還特意為“錫東花園設計師”舉行了頒獎典禮。

“讓學生過有創意的學習生活”,如鹽著水般融入學校生活的各個角落,置身校園,也便身處一個創造的“場”。

“創中學”也是“學中創”

“有夢想,來錫東。”這是錫東高中向外界伸出“橄欖枝”時亮出的名片。

當學生為夢想紛至沓來,如何真正讓他們的夢想落地?

“學校是能夠讓學生的夢想精彩落地的學習場所,教師不能用陳舊的知識和固化的思維去馴化學生。”蔣洪興說,“我們應該從‘育分’走向‘育人’”。

脫離了“只爭分數”的束縛,錫東高中在尋找具有創新性及前瞻性的高品質學校發展之路上,幾經摸索,最終提出了“創中學”的教育理念。

何謂“創中學”?與廣為流行的“教中學”“做中學”理念不太一樣,陳平給出的一個簡短解釋是,“創中學”是對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學習任務(或問題)展開的創造性學習。

在陳平看來,“創造”不僅體現在組織某項活動、發明某項裝置,還要體現在日常教學中,否則“創中學”就是花架子。

而今錫東高中的課堂上,教師會創造性設計教學,用情境、任務、項目、專題引領學生探究問題、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

數學教師馮建中在教授三角函數知識時,設計的案例是“壁畫掛多高最合理”,他拋出問題:一幅巨幅壁畫的最高點離地面6.5米,最低點離地面2米,假設人的眼睛高度為1.6米,問:離墻多遠時欣賞此畫視角最大?在解決這一生活問題過程中,培養的是學生推理、運算、想象等多種核心素養。

思政課教師董琰在上《如何推進居住地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實施》這一課時,給學生布置的任務包括編寫問題采訪小區物業、社區工作人員,觀察居民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和態度,提出具體實施建議等,這顯然是在傳統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學生需要走進真實的生活,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創中學是學生帶著任務、帶著問題學,因而學生具有強烈的內驅力。他們渴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孫奕丹說,“創中學”指向的是學生高階思維的學習。

除了學科課程的“創中學”校本化實施,在錫東高中以“創中學”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中,跨學科的“創中學”校本課程、超學科的“創中學”主題課程同樣致力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打開學生的思維。

跨學科的“創中學”校本課程是教師在某個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某個生活問題、某種技藝、某個熱點專題等開發而成,以項目化學習、創意學習等方式進行,指向更復雜的問題解決和跨學科知識的應用。在學校四個校本課程群之一“創意實驗課程”中,教師周敏開發的《“加拉帕戈斯探秘”》是學生特別喜愛的一門課。達爾文曾表示,荒蠻又原始的加拉帕戈斯是他思想的起源。在“如果我是達爾文”的主題之下,教師會列出如下幾個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

問題情境:加拉帕戈斯群島是怎樣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達爾文這樣一位偉大的生物學家?

達爾文的腳步:根據地圖探秘加拉帕戈斯。

達爾文所見:閱讀《物種起源》,親密接觸達爾文所思所想。

如果我是達爾文:如果我是達爾文,我會關注……我會寫……請撰寫暢想筆記。

表達與分享:達爾文啟示錄。

這樣的教學設計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巨大挑戰,學生要完成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僅僅依靠生物課本上那些知識已經遠遠不夠。

思政課教師沈鋒嘗試把深度學習方式貫徹到教學中,她開設了“法治論壇”的校本課程,圍繞“如何成為一個具有法治意識的人”這一問題,給學生布置了一系列任務,包括觀看法律視頻、引入法律新聞、開展微講座……在學生初步掌握法律基本常識之后,她讓學生分組編制普法小品,并運用所學撰寫一篇小論文。

2019級學生李汭錦曾經在一家店里辦卡充值,結果后來店主搬遷走人,苦惱之際聯想到沈鋒曾經講過的案例,李汭錦開始運用法律手段維權,最終追回了充值款。“當我將扁平的書本知識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知識立刻變得立體、豐滿起來——這是‘創中學’送給我的禮物。”李汭錦說。

學校政史地教師甚至聯合起來開發了一系列跨學科的“創中學”校本課程,比如《神奇博物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二戰”風云——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講好大運河的中國故事——保護和開發》等主題,創新了原有學習形式,拓寬了學習邊界。

“真正的學習必須與創造相連,學生需要把教科書、工具書中的知識在不同情境中創造性運用。”陳平說,“創中學”的過程也是“學中創”的過程,學生通過任務式、情境式學習,不斷學習創新策略,增強創新能力,提高創新品質。

“教師創造性教”促進“學生創造性學”

清華大學原校長陳吉寧曾提出一個觀點: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X型學生”而非“A型學生”。所謂“A型學生”是指傳統觀念里的那些“好學生”,他們的成績總是能得“A”。而“X型學生”則與之不同,他們的成績也許并不一定拔尖,但他們愿意承擔創新風險,勇于嘗試新鮮事物。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在于“創造力”。

在錫東高中“創中學”研究團隊看來,“創中學”的落地就是為了培養更多的“X型學生”。

有學生升入高校不到一個學期,就在大學的眾創空間招募10名學生成立一個科技公司,獲得學校百萬元項目基金支持;有學生在疫情期間設計了基于ESP32和人臉識別的多功能擋板,能夠做到語音控制消毒、定時安全警示;有學生在教師帶領下歷經5個月的傳感器檢測實驗之旅,最終證明某核心期刊相關數據竟有三處不準確的地方……

“創中學”帶給錫東高中學生的正是“X能力”——那將會是受用終身的能力。

有些素養的提升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孫奕丹在學校教語文,她曾經以“創中學”的方式開展《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一改往日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方式,細讀細品之下,他們對人物的認知也不再局限于表面上的好壞善惡,而是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以任務的形式開展《紅樓夢》閱讀讓人感覺如此‘摩登’,大家腦洞大開,花樣百出,讓原本正經嚴肅的《紅樓夢》也沾染上了人間色彩。”學生張七丹說。

在孫奕丹看來,這種學習方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創新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成為自覺的閱讀者與個性的表達者。

前來學校實習的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劉宇琳親歷了這堂課后,由衷地說:“我曾經思考過,在唯分數論的大潮之外,高中語文教師的本質使命是什么?我想孫老師或許給了我某種新的角度和啟發。”

還有教師發現學生的作業悄然發生了變化,“以前教學時只是讓學生單獨做一樣作品,卻不能在實際生活中派上用場。如今融入‘創中學’的理念后,我們提供真實生活情境,學生的作業變得更有創意,學習變得更有趣味。”

學生變了,教師也在跟著變。蔣洪興認為,要讓學生創造性地學,教師必須創造性地教,“要以教師創造性教來促進學生創造性學”。

負責激光雕刻課程的教師余燁曾經帶領學生改造學校疫情期間的就餐流程,與學生一起設計學校文創產品“鐘樓”,研究不用經常更換的“萬能日歷”……當創意照進生活,她坦言自己“想法越來越多”。

高三語文教師顧曄在引導學生制作一篇校園公眾號文章的項目學習過程中,觀念徹底發生轉變。

將學校初冬美景和深藏其中的生命意蘊做成一期展現錫東高級中學風貌的文章,發布到“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公眾號上——這堂課的任務并不簡單,但學生的表現讓顧曄大吃一驚。他們分成小組展開競賽,挑戰全新的跨媒介寫作形式,課上搶奪“發言權”,爭相寫出了優美的圖配文……學生自己配文、設計、制作的公眾號推送一經發布,在校園內引起了轟動。

“起初我很迷茫,但現在終于看見了‘創中學’的魅力。”顧曄說,“以往自己總是對學生‘不放心’,但我現在相信,學生永遠可以給你驚喜。”

體育教師朱妹則在“創中學”的理念下極大提升了體育游戲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力。疫情期間,在她的指導下學生設計出“錫東保衛戰”“絕處逢生”等棋類游戲,學生根據各項棋類比賽的特質和學校場地平面圖繪制比賽線路圖,確定起點與終點,設置游戲情境、設定游戲方法與規則,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

這一類游戲課程的開發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也讓朱妹對新課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技能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師’,是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激勵者和協作者。”陳平一再提醒教師,“創中學”不應照本宣科,不是重述過去的故事,教師從事的是創造性工作,教師的教學應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面對不同的學生必須有不同的策略及方法。

令蔣洪興、陳平、孫奕丹等“創中學”研究者欣喜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到他們的團隊,實踐情境式、任務式教學,越來越多鮮活的案例涌現出來。

他們始終會記得2016年4月的某天,在申報江蘇省課程基地“創客空間”時靈感突現,腦海中一簇“創中學”的火苗忽地升騰,從此開啟了對教與學的深度思考與探索。

而今,在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楊九俊看來,錫東高中正在踐行的“創中學”,是在“引導學生為未來而學習,成功探索出一條讓普通學生走向卓越的新路子”。

“每一名學生都應該是自我學習的‘構建者’與‘創造者’,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能創造‘新自我’的學習者。”蔣洪興認為,錫東高中“創中學”是從這一理念出發的,最終也必將回到這里。(黃 浩)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