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營造和諧成長的環境,為教師搭建和諧發展的平臺,為家長提供和諧育人的服務,讓校園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這是青山區紅鋼城小學的辦學愿景。我經常在思考,如何實現“讓每一個學生基礎扎實,讓每一個學生習慣良好,讓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長”的育人目標。我以為,從課堂走向課程,從課程走向全面育人,這是課程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要素。
從“課程”走向“課程群”,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學校在和悅課程的基礎上,不斷升級,打造“1+X”紅蘊課程群。“1”為國家課程——做“實”。“X”為校本課程——做“適”,分為三類:德弘課程,啟智修身;紅房子課程,培養家國情懷;至遠課程,體藝2+1怡情煉毅。
回歸教育之本色
國家課程生本化
老師:“已知校園的長和寬,要計算校園面積怎么算?”
學生:“長乘以寬。”“不對,不對,學校不是長方形的,有一個角被居民樓占掉了,要去掉居民樓的占地面積。”
這是一節講授計算面積的數學課,如何運用教材上的知識解決我們現實生活中千變萬化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方向。
國家課程生本化是現在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它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首先,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做到我是教材開發者、創造者,適當優化教材資源,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
其次,教師要注意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每個學生所需的課程是不同的,教學的理想境界就是為每個學生提供他所需要的課程,做到因材施教。課程實施過程中,要盡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盡量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再次,國家課程生本化的本質是把課程轉化為學生需要的課程。這就需要教師在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前提下,圍繞學生現實需要和智能基礎對學科課程進行變革,以便從學生實際出發,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要實現國家生本化教育在教學課堂上的有效實施,真正讓學生在課堂充滿快樂,教師確實做到以生為本,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喜歡的東西,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的理想境界就是為每個學生提供他所需要的課程,做到因材施教。
領略教育之醇香
校本課程社團化、跨界化
“前、后、左、右、左”,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老師的舞步,口中念念有詞,專心致志地尋找著舞步中的規律。發現規律的同學接受小動物們的考驗后,就可以參加森林舞會啦!這是數學游戲《森林舞會》,學生自己觀察,發現規律,培養了探索和邏輯推理能力。
紙魔方課程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與注意力,孩子在折紙的過程中學會思考,養成良好的習慣與做事的條理性,鍛煉了意志力與創造力。繪本之旅課程,老師帶著孩子們走進《落葉跳舞》,師生在大自然觀察落葉,感受落葉鋪灑地面的美妙。創意剪紙課程喚起學生對民間剪紙藝術的熱愛,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藝術創想社團發散學生的想象力,開發思維創造力;書法課程讓孩子們感受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楚風民樂社團讓學生領略民族樂器的悠揚婉轉。
精彩社團,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多彩。堅持十年的體藝科課程走班制,學校成立的“五大藝術社團、五大體育社團、六大科技社團”,實現我的課程我做主,呈現出“我選擇、我喜歡”的樣態,讓校本課程成為學校發展和師生成長的核心要素。
品鑒教育之韻味
打造特色研學課程
“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空地,堆積了大量的工業廢料,寸草不生,塵土飛揚。”走在如今山清水秀的戴家湖公園,孩子們看著過去的照片,對比著戴家湖公園的前世今生,不禁發出陣陣感嘆:“保護環境可真是重要啊!”在研學之旅中,孩子們收獲了環保知識,鍛煉了體魄,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
“拘泥于教室,束縛于學科”是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兩個主要弊端。在中國教育現代化大背景下,增強整合性與實踐性,是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行于路上,知行合一。走出去,是成長第一步。學校將研學課程與生態環保、綜實、科學、專題校本有機融合,把生態研學課程納入學生必修課,每學期上半年4月的第二周、下半年11月的第二周為研學活動周,讓孩子們去接觸和體驗真實的場景和環境,培養完整的、能自主學習、有生命的個體。
研學課程融合,育人文底蘊國際素養。我們將研學活動與文化學科、體藝學科相融合形成系統化課程,讓學生在研學課程中了解青山紅鋼城歷史人文、工業發展、生態變化,同時走出青山、湖北,走向國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國際化視野,養成良好的公民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
激發生命能量,行于路上最美課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發“紅房子工業研學課程”,從研學準備到課程學習再到實地體驗,引領學生行于路上,感受最美教育。
探訪工業環保,做綠色生態的守護者。青山區是武漢市海綿工程的試點區,孩子走訪五豐閘濕地公園研學,留下對環境問題的探討,對城市建設的期待;去倒口湖公園,看環境治理、防汛科技,學習保護環境、關愛自然;探秘石油化工、探究智慧能源背后的奧秘,學習節約能源。
親近自然,做自然筆記的探索者。孩子們走進青山公園、和平公園、園林科普公園、南干渠公園,看樹木賞花海,兩位學生的優秀自然筆記獲得武漢市一等獎。孩子們走進張之洞博物館,參觀“漢陽造”,知曉武漢工業發展歷程,成為小小宣講員傳承歷史。紅色研學旅行也是我校系列研學課程,尋訪中山艦,感受“艦在人在的革命氣魄”,踏龜山公園祭奠向警予,緬懷革命烈士。寒假里同學們在家長的指導下,開展“家庭研學”走進園博園長江館、二七紀念館、紅樓、農講所等紅色研學場所,用眼、用心感受世界燦爛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做新時代紅少年。
研中學、學中研、研中思、思中行,言行并舉、知行合一,研學活動紅小一直在路上。
如果說課堂是一棵樹,課程則是整個森林。原來我們只是看到課堂這棵大樹,而看不到課程這片森林。從課堂走向課程,既要看到樹木,更要看到森林。從課堂走向課程,從課程走向全面育人,達到教育最好的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