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有一群人從五湖四海奔赴而來。
他們或許互不相識,共同的目標卻讓他們走在了同一條大道上——推動西藏基礎教育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他們就是“組團式”援藏教育人才。
4633場次教學教研活動、1739對師徒結對、188門全新課程……自2016年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啟動至今,17個省市和部屬高校附屬中小學組成21個援藏團隊,先后選派1676名教師進藏支教,引領帶動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組團式”援藏,精髓在“團”,“援友”們聚成溫暖民族情誼的一團火,點亮西藏教育的星空。
組團燃起愛我中華的火種
特殊的時間節點,開啟了西藏教育事業新的征程。
何為長久之策、固本之舉?
“援友”們飽含滿腔熱情,串聯起民族相融的血脈,切切在心。
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中,貫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正是做好民族地區工作的長久之策、固本之舉,而“組團式”教育援藏是助力其實現的創新性舉措。
2019年7月13日,頂著高原上灼人的烈陽,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中學副校長、安徽省“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隊隊長李敏走出拉薩貢嘎機場,前來歡迎的藏族教師為他獻上潔白的哈達。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的展覽館里,保留著這一天的照片。照片上的李敏膚色白皙、臉龐圓潤,與如今面前膚色黢黑、身形瘦削的男人判若兩人。他身旁原本一頭烏發的張英明,現在也已兩鬢斑白。
李敏和張英明兩人同為安徽援藏團隊的成員,前者現為山南二高的校長,后者則是山南市教育局副局長。
“他剛來西藏的時候,經常把‘為高原而生,為教育而來’掛在嘴邊。”看著李敏緊盯籃球場上學生的“戰況”,張英明拍拍他的肩膀,說起往事。
“現在越來越感覺到責任重大。”張英明說,“我們時刻牢記教育援藏的使命,思考如何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教學內涵式發展。”
安徽援藏團隊在實踐中找到了答案。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黃梅戲的唱詞家喻戶曉,有誰聽過藏語版本?
山南二高的階梯教室里,臺上的藏族學生先穿起黃梅戲戲服,一板一眼唱起藏語版《女駙馬》;又換上藏族傳統服飾,唱起藏語版《天仙配》。語言雖已改變,其中流轉的韻味和文化卻絲毫未變。
“孩子們非常喜歡,更重要的是他們形成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李敏說,接下來山南二高還計劃改編藏語版京劇,通過生動的教學進一步促進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其他援藏團隊同樣也在致力于燃起學生心中愛我中華的火種。17個對口支援省市的122所優質學校與西藏的134所學校結對,援藏教師與學生結對,游學訪學、夏令營、慈善捐贈等活動開展,種種舉措為民族團結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礎。
廣東援藏團隊組織華南師范大學、嶺南師范學院等14所高校與林芝共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基地,實現支教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習“兩個融合”;山東援藏團隊在日喀則組建“春雨愛心社”,實施中學生“五名”志愿服務模式,豐富德育內涵……
“援藏的老師上課非常有趣,教了我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班同學都很喜歡聽。”旦增措姆是山南二高高一的學生,她從小就有一個警察夢,“我要更加努力,考上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將來回到家鄉,報效黨和祖國。”
組團傳遞教學相長的新聲
21個援藏團隊通過開展集體備課教研、與本地教師師徒結對、教師沙龍等活動方式,加強受援學校教師自主教學能力。
“援友”們傾盡心力,培植國家希望幼苗,篤行不怠。
在拉薩河的北面,坐落著一座教育城,城里聚集著10多所學校。站在拉薩周邊云霧繚繞的小山上眺望,滿眼俱是一塊塊綠茵地和塑膠跑道。
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就是其中一所,同時也是“組團式”援藏的創始校。2014年,北京援藏團隊入駐這所有著近50年歷史的學校,該校從此改頭換面。
北京援藏團隊成員、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副校長閤明海連續加入兩批“組團式”援藏團隊,“主要是一批的時間太短,總覺得我想達到的教學成果還有所欠缺”。
閤明海在該校主管教研,他想達到的教學成果是建立一套具有延續性的教學管理體系,無論未來來到這里援藏的是誰,都能夠依靠這套體系科學有效地進行教學管理。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已經初步建立起“三級教研”體系,第一級大教研活動以學科為中心,不區分學段,組織全校性理論培訓;第二級學段教研以年級為中心,不區分學科,研討管理學生現階段需求;第三級教研以備課組為中心,針對學生具體學習需要展開。
“總體來說,本地教師的跟進情況還是不錯的,有一些已經可以單獨開展教研了。”閤明海介紹。
援藏教師與本地教師師徒結對,也是一種普遍做法。
“校長姐姐,高二的思想政治課我把握不好,您能幫幫我嗎?”“校長姐姐,今天上午第四節您能來聽我一節課嗎?幫我指導一下。”“校長姐姐,您對林芝不熟悉,您想出去轉轉、沒有伴兒的話,可以找我,我陪您。”“校長姐姐……”
這位“校長姐姐”叫黃夢華,她跟隨廣東援藏團隊來到林芝市第一中學擔任校長后,就與該校教師桑吉拉姆在教學上“出雙入對”,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本地教師在教學當中的獨到之處,同樣為援藏教師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藏語、漢語在閱讀、作文等方面的教法和學法上有很多相同點。我們學校的藏語文教師和漢語文教師經常同堂聽課、同室教研,這樣對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師之間切磋教學技能都有很好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實現了藏漢交融由語言交融向文化思想交融的飛躍。”湖北援藏團隊成員、山南市東輝中學教師邱道剛說。
組團留下萬里不滅的牽掛
“援友”們克服身體不適,獻身邊陲教育事業,無遠弗屆。
過去,天高路遠成為阻礙西藏教育發展的一大因素。如今,技術革新打破了空間壁壘。西藏與對口援建省市之間的交往,從未像今天這樣頻繁而熱切。
2019年,湖北援藏團隊成員、山南市東輝中學教師馬丹帶著學生們到山東日照,參加全國性的啦啦操比賽。一路上,孩子們都嘰嘰喳喳,激動不已,“他們中許多人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坐火車,甚至第一次到拉薩”。
在比賽前,考慮到孩子們沒有大賽經驗,馬丹向主辦方申請了彩排的機會。當她領著孩子們走進寬敞的比賽場地,原本雀躍的孩子們都沉默了,一個孩子悄悄抹起了眼淚。
“老師,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舞臺。”
孩子哭了,馬丹的心都碎了:“我們的孩子真的需要更多地走出去,看一看這樣的大舞臺,這對他們形成好的人生價值觀有著莫大的影響。”
各援藏團隊都在為學生們爭取更多見世面的機會。在山南市第三小學,湖南援藏團隊整合湘藏兩地資源,組織優秀學生到湖南游學,重走紅色道路;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將建檔立卡困難家庭的學生組成“宏志班”,每年由北京援藏團隊出資贊助他們到北京研學;上海援藏團隊安排優秀學生前往上海,感受異鄉之美和祖國滄桑巨變。
除此之外,援藏團隊也在努力通過智慧技術將優秀的教學方法引進來。
“組團式”援藏團隊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區內外學校同步課堂、同步教研、異地授課、師資培訓、教學交流等活動,建立了18個資源共享平臺和遠程教育平臺,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觸屏可得”,形成交流共建長效機制。
北京援藏團隊下撥專項經費搭建“京藏優質教育資源遠程互動教學”平臺,自2017年6月啟動至2021年4月,已實施遠程教育活動103場次,拉薩本地參與教師4000余人次,直接接受遠程授課學生近4800人次。
依托江蘇教育資源,拉薩市江蘇實驗幼兒園牽頭建設西藏首個智慧化校園,構建數字化、信息化幼兒園環境,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湖北援藏團隊與華中師范大學合作,線上培養、培訓志愿者教師166人,學生150人。
……
五載春秋,格桑花花開花落,一代代“援友”接力前行,他們離家千里萬里,卻從不曾忘記為何出發——
“援藏為什么?援藏干什么?援藏留下什么?”
“志之所趨,春風化雨,千秋基業。”(楊文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