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說,對課堂教學要有敬畏之心,因為課堂有定律、師生有成規、教學有法則,那是45分鐘里師生互動產生的一個場。
在教師研訓中,老師們更接受示范課加講座的研訓方式,覺得接地氣、有范式,更能激發思考和共鳴。
我喜歡獨立備課,盡管也經常聽反復打磨的示范課,專家也為我打磨過課,但是我上示范課仍然不喜歡磨課。上示范課的目的是給其他教師提供一個學習的范例,要讓聽課者學得來。許多反復打磨的課看起來很美,重點突出,過程流暢,環環相扣,但是常態課中,不可能反復打磨每一節課。最近,我在公開課上出現了三次“敗筆”,特此思考,以警醒自己。
一是在南京上《紫藤蘿瀑布》,下課鈴響了,我宣布下課,有個女生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低聲說:“陸老師,我能擁抱你一下嗎?”我一愣,說當然可以。她很自然地親密地靠近我,然后低下頭。我問她:“想說點什么嗎?”她抬起頭,興奮地說:“老師,我就是鎮江人,你一口濃重的鎮江普通話和我爸的聲音一模一樣,我聽了好像到家了一般!”哈,是遇到小老鄉了。她說班里還有幾個學生也是鎮江過來的,是住宿生。事后,我反復琢磨,事先有老師勸我,說《紫藤蘿瀑布》是女作家寫的,文字細膩、優美,適合女老師上,能夠打動學生。然而,我這節課就覺得學生配合得特別好,思維活躍,語言的領會和感悟也很到位。我想也許是我帶有鄉音的朗讀觸動了幾位鎮江籍學生的內心,讓他們產生了共鳴。我不標準的普通話歪打正著,但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敗筆”。
這次以后,每次我外出上課,總是會在家反復朗讀,對照錄音糾正自己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力爭讀得更標準些。
二是在廣西欽州上《孔乙己》,一位女教師和我同課異構。她基本功扎實,形象好,課堂駕馭能力強。然而,我上老課文,從來不走尋常路,自己教第二遍的課文,一定不會重復。因而我是從小伙計的視角來讀孔乙己、認識孔乙己,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珍視學生隨時提出的真問題,把他們引向文本理解的更深處。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說結尾部分有一句“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為什么這么說?我問同學們怎么看,有學生說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結局做鋪墊,有的說烘托出一種悲涼的氛圍,也有的說這里的“涼”是指世態炎涼。
這時提問的學生說:“我問的是為什么寫作‘一天涼比一天’而不是‘一天比一天涼’?”這一下我也驚呆了,之前也沒遇到過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先問其他學生,有個學生回答,“一天比一天涼”是有一個由溫暖到涼的過程,就像由夏天到秋天一樣的逐步變涼的過程,而“一天涼比一天”深刻地表現出對于孔乙己而言當時的社會就是涼薄的,對他而言沒有溫暖可言,這樣的敘述更富有表現力。聽完,孩子們不自覺地響起熱烈掌聲。這個沒想到,不能不說是我教學準備中的一大“敗筆”。最近,在貴州的一次全國中語論壇上,我引用這個例子來說明課堂上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許多名師也表示,多次上《孔乙己》都沒有提及這個語言點,顯得彌足珍貴。
事后我想,課堂打開之后,學生的思維是極其活躍的。對于執教者而言,文本研讀沒有止境,永遠不要滿足于自己的解讀,要多聽聽學生的聲音,有時候學生的解讀更能發現問題,引向深入。
三是最近在蘇州上《秋頌》,這是一篇新課文。外出上示范課,我自然要首選新課文,探討學法、教法。當然少不了反復朗讀,糾正普通話。在文本解讀中我著眼羅蘭小語的特點,把羅蘭小語定位為小段落、小畫面、小情緒、小哲理,一下子把那些小段落的闡釋變得容易起來,學生圍繞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討論、對講、欣賞。
這時我叫了一位沒有舉手的女生,她迷糊地站起來,讀了兩個字就不讀了,熱心的同學提醒她段前的兩個字,她居然還是在書本上找不準那個語段。我批評她說:“剛才走神了吧?”她臉漲得通紅,不說話,默默地點頭。我說:“老師教你一個好方法,你在課上要隨著同學一起說,要動筆,多思考問題,就能避免走神。老師給你個機會,等會兒你有問題了可以隨時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改變走神的習慣。”然后就此放下了對她的關注。可是在快要下課時,她忽然舉手了,我一愣,想起給她的一個承諾,我問她想表達什么,她表示,想說一說對秋天是個淡泊的季節的理解,于是她大方、準確而全面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課后我想起這件事,覺得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在上課時偶爾的發呆,我的批評應該也算是一個“敗筆”。倒是一個小細節更讓我難忘,下課后,學生紛紛說老師再見,只有她走到我面前說陸老師再見,并告訴我,她注意到課件上還有我的名字。我以前就信奉,我們的教育面向全體的一個更重要的內涵是面向每一個個體,對每一個個體的教育、尊重和愛,才能創造出教與學的美妙境界。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