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27年,每年100余次家訪,黃陂羅漢中學教師鄭銘用愛和奉獻,讓教育之路一直流淌著“媽媽的味道”。9月9日,長江日報推出《鄉(xiāng)村教師鄭銘一年家訪100多次,堅持27年——“走進孩子家里,才能走進孩子心里”》后,新華網(wǎng)、光明網(wǎng)、中新網(wǎng)、農(nóng)民日報等媒體紛紛轉載。湖北省教育廳官方微信也將報道全文推出。“鄉(xiāng)村教師鄭銘”當天成為新浪微博的熱搜詞條。
連續(xù)三天,鄭銘相關故事、照片、視頻也在各大媒體平臺上不斷被網(wǎng)友們轉發(fā)、點贊。不少網(wǎng)友留言說:“鄭銘的故事讓我忍不住流淚,連續(xù)27年家訪太不容易,她用大愛鋪就了鄉(xiāng)村學子成人成才之路,希望鄭銘這樣的老師再多一些。”
■網(wǎng)友致敬:連續(xù)27年家訪艱辛難以想象
光電瓶車就騎壞了兩輛
“一次家訪,很簡單;100次家訪,不容易;每年100次家訪,堅持27年,其中艱辛,難以想象。向鄭銘老師致敬!”在新浪微博上,網(wǎng)友“游走的跡象”動情留言。
鄭銘笑著說,家訪路上確實有過很多困難。有次家訪結束,她往回走時已是晚上。農(nóng)村的土路上沒有路燈,摩托車的車前燈突然壞了,四周漆黑一片。“我不敢騎車,一路走走停停,到了家,后背上全是汗。”還有一次家訪路上,她騎車到伏馬山山坳時,天突然下起了暴雨,鄭銘看到閃電就在頭頂上炸開,雷聲一直在耳邊轟隆。路上沒地方躲避,鄭銘冒險淋雨騎車40多分鐘,到了學生家里,才一下子放松下來,坐著直喘氣。
剛參加工作時,父母把家里的一輛舊自行車給鄭銘用,她就騎著這輛永久牌“二八大杠”家訪了將近5年。鄭銘個子小,車又太高,上車下車總要“墊一步”,騎久了,竟也騎熟了。鏈條掉了、龍頭松了,回家就讓哥哥幫忙修一修,直到最后“除了鈴鐺不響哪里都響”,才換了一輛新車。步行、騎自行車家訪將近10年,后來換了騎摩托車,近10年又換成了電瓶車,電瓶車也已經(jīng)騎壞兩輛?,F(xiàn)在的這輛“小電驢”是她2019年買的,買的時候她特意叮囑店員,給她推薦“一次能騎出去最遠的型號”。如今,車騎了3年,電瓶已經(jīng)換過兩次,記者看到,輪胎上的花紋也變得模糊斑駁。
■學生回憶:她把我的腳擁入懷里
“上一個這樣做的人是媽媽”
“遇到像媽媽一樣的好老師,是孩子們一生的幸運。”“我從鄭老師身上,看到一個普通鄉(xiāng)村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看著看著就哭了,讓我也想起小時候,在農(nóng)村小學里也有個像媽媽一樣的老師。”……鄭銘的故事引起了網(wǎng)友們的共鳴,鄭銘也在網(wǎng)友的留言中看到了一些熟悉的片段。網(wǎng)友“蓓”留言說:“放牛班的春天”離我們并不遠,在初中我就有這樣的際遇,因為我遇到了鄭銘老師。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年冬天,聚會結束得太晚,我在老師家留宿,晚上她怕我冷,把我的雙腳輕輕地擁在懷里。上一個這樣做的人,是我的媽媽。”鄭銘認出來,這是她以前的學生,叫鄭蓓君。“這些細節(jié),她要不說,我都想不起來。”
“這些細致入微的關心,出于對學生發(fā)自真心的愛。”羅漢中學教師易衛(wèi)星記得,有一年初三,鄭銘班里有個女生肚子不舒服,大冬天里,鄭銘把女生一路背到了電瓶車上,從家里拿來毛毯給她披上,騎車把孩子送回家休息。“她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平凡的事做到了極致,這樣的老師難能可貴。”易衛(wèi)星說。
■姐姐“吐槽”:對自己摳對學生大方
心疼中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在微博上,網(wǎng)友“噢喲喲噢”留言:“鄭老師才45歲,但從視頻里,我看到了她臉上有曬斑和細紋,這是家訪路上風吹雨打留下的滄桑。讓人心疼!”
這條留言也戳中了鄭偉華的“淚點”。鄭偉華是鄭銘的姐姐,比鄭銘大3歲。姐妹倆一同出門,偶爾有人把姐姐錯認成妹妹,鄭偉華都會心里一酸。讀高中時,妹妹的外號是“鄭大俠”,像個假小子一樣,頭發(fā)很茂密。“后來當了班主任,要管好多學生的事,妹妹的頭發(fā)掉了許多,扎起來能看到頭頂?shù)念^皮,還舍不得去把頭發(fā)燙一燙。”
鄭偉華知道妹妹經(jīng)常出去家訪,總擔心她的安全。有幾次打去電話,發(fā)現(xiàn)妹妹晚上還一個人騎著車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氣得“嚼”她半天:“你是個老師,你也是個女人,晚上一個人在外面,遇到危險怎么辦?兒子一個人在家有事怎么辦?”
家訪路上風吹日曬,鄭銘從來不記得涂防曬霜,也舍不得給自己多添置幾件衣服。鄭偉華看不下去,拉著妹妹去市中心逛街買衣服,鄭銘卻把姐姐帶去了漢正街,說這里的衣服便宜。姐姐又“嚼”她:“你是個老師啊,是個有文化的人,怎么穿得比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還不如?”鄭銘笑著說:“我覺得挺好啊。”
對學生,鄭銘總是很舍得。前幾年,鄭銘初三班里有個女生,母親身體不好,父親又突然去世,女生變得很沉默,不知道自己能有什么未來。鄭銘告訴她:“要相信這個時代,上大學會有助學貸款、獎學金,一定能把書讀完,這幾年,老師來資助你。”于是,女生的高中3年,每年都能收到鄭老師發(fā)來的2000多元“大紅包”。今年,女生如愿考上了大學,馬上向鄭老師報喜。
20年前,工資每月才五六百元,鄭銘每年都會拿出上千元資助學生,到如今,她已經(jīng)陸續(xù)資助了20多位貧困學生,總額約3萬元。
鄭偉華幾年前才知道這事。那還是在妹妹家里,一群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來看鄭老師,“說漏了嘴”。“我開始很震驚”,鄭偉華說,妹妹一件秋衣,穿了五年多。她和老媽都“吐槽”過:“哪有你這樣當老師的,自己都過得不容易,還要幫這么多學生。”
時間推移,姐姐和母親都看到了鄭銘對學生的真心,也從一撥撥長大了的學生身上,看到了鄭銘的溫暖對孩子有著深遠影響。如今,鄭偉華和母親聽說鄭銘要給學生做飯,都會自愿前來幫廚,笑容滿面地看著孩子們把飯菜吃完。(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