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走出去的特級教師又回來了
2021-09-08 13:12:27 來源:長江日報
1
聽新聞

開學后的第一個周五,東西湖區石榴紅小學迎來新學期的第一堂體育課,上課的是前國腳的青訓團隊。一堂課下來,孩子們跑得滿身是汗,臉上卻掛著笑。這是這所鄉村小學二十年來第一次開設足球課。

改變源于張幕軒的到來。一年前,41歲的特級教師、東西湖知名小學副校長張幕軒,主動提出到鄉村小學任職。

曾立志走出農村,又選擇回到起點。同事形容張幕軒是把“有理想的鈍刀”:耐磨且越磨越鋒利。

農村走出去的特級教師又回來了

匯入長江前,漢江在東西湖拐了一個彎,沖刷形成石榴紅村,這是一個不足千人的村落,距離最近的城鎮也有12公里。沿漢江堤,石榴紅小學靜靜地矗立在一片樹林里,過去的半個世紀,哺育著遷徙至此的農戶和務工家庭子女。

小時候,張幕軒在這里讀過書、打過滾、捏過泥,被在這里教書的父親鞭策著“去看更大世界”。

1998年,從武漢市第二師范學校畢業的張幕軒,被分配回石榴紅小學。他喜歡蹭課,請教老教師上課方法,還常帶著學生到漢江堤畔騎車郊游,與學生打成一片。

一年后的全區課程比賽,東西湖實驗小學校長看中了這個備課認真的小伙子,將他帶出了農村。

十幾年時間,張幕軒從一名普通老師成長為知名小學副校長,2014年,還被評為特級教師,并陸續獲得省“五一勞動獎章”、武漢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我想去農村教書,多偏遠都可以。”在東西湖區教育局黨委書記肖建紅的辦公室里,張幕軒語氣平靜。

2020年7月,東西湖區教育局干部座談會結束后,張幕軒單獨找到肖建紅,提出希望赴鄉村學校任教。

驚詫幾秒鐘后,肖建紅答復:“我們會考慮的。”為了這一刻,張幕軒準備許久。

作為青年骨干教師,張幕軒曾多次參與送教下鄉活動。“學生不敢舉手發言,教師們的備課方案還停留在幾年前。”經歷過大校、大課堂歷練的張幕軒,被這種落差沖擊。

此后,他作為代表,參加東西湖區教育“十四五”規劃座談會,會上他帶來了題為“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發言,講述如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上好學。

然而真正回到當年的小學教書,并非那么簡單。他還記得第一次升旗,作為主持工作的副校長,他站在國旗下,望著全校僅有的6個班、150名學生、15位教職工,標準操場竟顯得有些空曠。這和他之前所在的吳家山一小48個教學班、近3000名學生相比,形成巨大反差。

以前上班,10分鐘就到,現在即便開車也得一個小時。起初連父親都不理解:“會不會是犯了錯誤被罰下來的?”學校附近更是連“過早”的地方都找不到,要在這里待下去就得忍受寂寥。

從農村考出來的張幕軒比誰都更清楚,農村的孩子就是靠公平教育才一個個考了出來。現在,要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任重道遠。

■把名師工作室搬到鄉村

“大家體驗一下”的話音剛落,教室里的孩子紛紛站起來,四人一組,將兩張書桌并排,一個孩子平躺上去,另外兩個孩子負責推動書桌,模擬一人乘船過洞內孔隙的情景。

“你們誰愿意告訴我剛才是一種什么感覺?”張幕軒走下講臺,身體微微前傾,看著全班20多個學生。

“害怕,怕我一抬頭就會撞上洞里的墻壁。”一個小男孩舉手后,站起來低聲說道。

“說話聲音盡量大一點。”張幕軒特意提高了自己的音量,走到小男孩桌前,問道,“這是不是說明了孔隙的狹窄?”小男孩點點頭。

這是一篇名為《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游記課文,20多年教學生涯里,張幕軒上過多次。這篇在其他小學容易教授的課文,卻不太被這里沒見過溶洞的孩子理解,張幕軒就在課堂上模擬出這樣的情景。

班里的孩子,都覺得語文課上得有意思。上學期結束,一直寫作業很慢的向思琪成績有了很大進步。女孩的爸爸從事物流,媽媽聽力受損在一家工廠做保潔員,生活起居都是老人照顧。奶奶楊友藍說,就盼著女娃娃讀書能讀出來。

張幕軒將多年的教學經驗毫無保留地帶到這里,還把自己的名師工作室搬到鄉村。

學校里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為了看到對比,張幕軒把一個班的孩子分成兩部分,上午聽老師給其中一半孩子上完課后,張幕軒給出改進意見,下午再聽老師給另一半孩子講。學生不夠用了,就去其他學校“借”,讓老師給不同學校的學生上同一堂課,從開頭語到結尾的話,一句一句地“磨”。

今年,在東西湖區第二屆小學作文教學競賽中,輔導老師、語文老師張麗媛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這是鄉村學校的老師們從不敢想的事。

一所地處城鎮的中心學校想把張麗媛“挖”走,但她打定主意留下。“我找到了最需要我的地方。”這位34歲的女教師說。

■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亮”

新學期開始后,操場旁的停車棚又熱鬧起來。張幕軒到任后,把停車棚圍上防水帆布,安裝一面大鏡子,將這里改造成練習室,新成立的校園啦啦操隊就在這里訓練。今年7月,這支組建不到一年的啦啦操隊,獲得全國啦啦操聯賽武漢站冠軍,讓孩子們一生都感到自豪。

五年級學生王寒蕊還記得被選拔入隊第一次練習的情景。一小時的訓練后,這個性格靦腆的小姑娘打算退出,因為太累了。在張幕軒和舞蹈教練的鼓勵下,她決定和好朋友一起再練兩天,結果越練越起勁。

第一次參加比賽時,王寒蕊和她的隊友們穿著藍紫色相間的連衣裙,頭上戴著亮晶晶的頭花。小姑娘說,那是她穿過的最漂亮的一條裙子。站在聚光燈下,她們完美完成舞蹈動作,用拼搏努力、團隊協作,克服膽怯,獲得成功和自信的體驗。

那次比賽后,王寒蕊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有了信心。音樂老師張穎說,以前上音樂課,小姑娘都不敢張嘴,現在站在講臺上唱歌落落大方。

農村里的孩子課余生活單一,課堂上也害怕和老師溝通,張幕軒能感知到那份靦腆和敏感。他想讓孩子們自信起來,感受每個人的存在都獨一無二,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去年剛來學校時,張幕軒接收了一個腿部殘疾的小男孩。最初,小男孩幾乎不和任何人交流,張幕軒就在班里發起倡議,每天請一名同學牽著小男孩的手外出活動。這個倡議慢慢變成同學們的習慣,很快,小男孩和大家打成一片。為了方便家人照顧,張幕軒還幫小男孩的奶奶在學校安排了校工崗位。小男孩說,他現在最喜歡的事就是上學。

張幕軒說,他在這里當主持工作的副校長一年,首先實現了學校的規范化、標準化,響鈴前老師們都提前進教室了。

“以前,總有人認為這里是農民和外來務工者的孩子,或是留守兒童,教學要求不高,把這里當作養老的地方。”黃明龍是石榴紅小學的督學,他說,過去一年,每周每個老師都要講自己的“師德故事”,對工作得失進行分析,干事創業的勁頭和奉獻精神就都出來了。教風、教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被張校長喚醒的,是一份教育的使命感和教師的責任感。”

教室新添置的書柜里,五年級學生陳雨涵在她的數學課堂作業本扉頁寫下了一句話:心里藏著小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星星發亮,是為了讓每一個人有一天都能找到亮。這個梳著兩個小辮的小姑娘說,張老師就是那顆星星。(蔡欣星)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