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雙減”意見,以及今年年初教育部出臺的“五項管理”措施,都對學生作業問題做了特別的強調與明示。隨著秋季新學期的到來,如何解決作業問題更是迫在眉睫。
對一名一線教師而言,本人切實感受到,雖然上半年我們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進行了大面積的整治,但就目前狀況而言,學生有做不完的作業,仍然存在,在有些地方、有些學校依然嚴重。
筆者認為,作業的布置,從來不是哪一個科目、哪一個老師的事。每所學校都應加強作業管理,有一個聯動機制,方可做到“雙減”和“五項管理”要求的總量可控,真正實現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目標。
筆者了解到,作業布置存在的問題是:老師們更多的是單打一,即往往只考慮自己所代科目應該如何布置,而忽略了其他科目,忽略了學生總體應有的承受能力。就是同一科目或同一備課組、教研組,大多數情況都是誰布置誰的,很少有協商與合作。這樣,不僅個人所代科目的作業常常不自覺地超量、超時,整體上學生完成作業的總量更是長期大面積的嚴重超量、超時,從而造成學生作業負擔過重,以至到了難以完成的地步。真是苦了學生,連累了家長,讓整個社會對老師、對學校、對教育產生了極大不滿。
不同科目學生作業如何科學、均衡地布置?筆者的主張是:組內同質,組間協調。
筆者所說的“組”,指有一定規模,有平行班級的備課組、教研組等,比如,一個年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行班,且主要科目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代課教師。“組內同質”,是指代平行班級的、同一科目的教師布置的作業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作業和分層布置的作業。“組間協調”,是指代平行班級、不同科目的老師,除了布置本科目的作業外,還要與其他科目的老師進行必要的溝通,相互協作,統一規劃,形成聯動機制。
筆者認為,“組內同質”,即同年級,同科目,統一布置作業,對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同一備課組或教研組,除了組長外,還有比較有經驗的老師。每次(一課、一天、一周)布置作業,由組長或負責人牽頭,匯集其他教師的建議或意見(有就提,沒有就不提),經有經驗教師審核后正式敲定;然后通過不同方式——如微信群等,由組長或負責人門向相關教師進行公布。這樣確定的作業,基本是經過集體協商、有經驗教師權衡的,不是隨意的,是有效的,不少還是高質、高效的,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或適合各個任課教師和各班學生。這樣,所有的學生作業就都擺到了明面上,相關科目的教師、學生都清楚,就能很好地杜絕教師自由布置作業的隨意性、盲目性、超量性。除統一布置的作業外,原則上不允許教師單獨向自己所在班級的學生另外布置作業——特別是書寫性質的作業。
而相同班級、不同科目的老師,在“組內同質”的前提下,不同組別的組長之間要有一個基本的協同。主要解決完成各科目作業所需時間的問題:在大概確定各科目學生作業完成時間的前提下,保證總量不超時。具體溝通時,各組長或負責人跟本組成員,首先要明確本科目學生一課、一日或一周完成作業所需時間。一般而言,每個科目,學生每天完成作業都要有一個科學的、合適的基本時間,如初中數學作業,中等學生完成約為30分鐘。協定好以后,凡是符合基本時間的科目,都不再每天或每周進行重新協調、確認——只有少于或多于一定時間,如10-15分鐘,需要在一定的空間(如微信群等)和時間(如提前一天)向不同組別的組長予以明示,以便其他科目的老師對本科目作業做適量的增減,并提前半天予以公示,以免多科目出現撞車現象。需要說明的是,每一個科目出現作業少于規定時間,可以多次;超時的情況只能偶爾,如一周一次,絕不能常態化。
規模較小的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一個教學班,同一年級老師為一個自然組,可仿照“組間協調”的作法進行操作。
這樣,一般情況,學生作業時間總量不超時,就可以保證大多數學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或空間,也能使大多數學生的睡眠時間得以保證。學生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投入到有效的學習當中去。(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