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是一項遵循客觀規律,實現“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事業。“雙減”要想落地開花,必須尋找著力點,一方面,加強教育執法監管,嚴肅規范學科類培訓;另一方面,要探索改革教育評價制度,真正扭轉長期桎梏教育改革發展的應試思維。
進入9月,全國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學,作為“雙減”政策正式實施后的首個開學季,“雙減”政策落實情況如何,課后服務是否得到廣大家長和學生認可,學校周邊環境問題,學生課后上網問題等,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
今年秋季學期是中小學全面落實“雙減”政策相關要求的第一個學期。作為“雙減”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普遍施行的“5+2”課后延時服務廣受各方關注。因此帶來的一些新問題也需一一解決。宏觀來看,“雙減”時代,課后延時服務將有三方面重大轉變:從解決部分家長接學生的困難,到吸引所有學生參加;從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務,到開設豐富的興趣課拓展學生素質;從校內減負,到學校教育提質增效。
“雙減”政策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隨著校外培訓逐步規范,大量培訓需求將轉回校內,不同家庭眾口難調,對學校的供給能力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針對學生多種多樣的需求,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來滿足顯然并不實際。筆者以為,可以積極探索各種合作方式,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推動臨近學校成立課后延時服務聯合體,發揮各校校本課程特長,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項目菜單供學生進行跨校選擇。
同時,隨著“雙減”的實施,學生的負擔輕了,家長的焦慮減了,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卻更重了。在“雙減”大背景下推出的課后服務,是希望能把學生的課后時間盡量留在學校,盡可能減少學生在校外培訓機構的時間。因此,學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須打破、傳統教法必須改變,建立起與“雙減”相適應的辦學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同時,家長、托管方和管理方都必須明確,家長是托管服務的間接對象,為家長解難不是最終目標;學生是托管服務的直接對象,學生的健全成長才是最終目標。
此外,還需警惕部分學校變相補課。國家固然三令五申不準如此,但在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下,個別學校仍舊可能在紅線邊緣試探。對此,應建立跨校和跨縣區的多方監督委員會,以解決學校間和縣區間的囚徒困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是一項遵循客觀規律,實現“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事業。“雙減”要想落地開花,必須尋找著力點,一方面,加強教育執法監管,嚴肅規范學科類培訓;另一方面,要探索改革教育評價制度,真正扭轉長期桎梏教育改革發展的應試思維。在“雙減”新政策背景下,需要摒棄“只見分數不見人”的舊觀念,丟掉怕學生輸在“起跑線”的舊思維,明辨“瘋狂培訓+瘋狂刷題”的舊陷阱。須知,知識比成績更重要,健康比分數更重要,陪伴比培訓更重要。孩子們能夠自由地成長,充分地發展,最終才能成長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吳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