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新文科建設發端于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推動包含新文科在內的“四新”專業建設。
當前,新文科建設在以下五個方面已達成基本共識:一是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是以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的。二是新文科更加強調專業滿足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和社會需求的功能定位,專業從學科導向轉向以人才培養需求為導向,更加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三是新文科強調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新技術融入傳統文科專業,推動傳統文科更新升級。四是強調學生中心思想,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方法。五是新文科強調新的質量標準。
財經類專業和課程按照新文科要求進行改革,是新文科建設的內在要求。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強化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人才價值觀塑造。財經類專業和課程的思政建設既要遵循課程思政建設的一般規律,又要符合財經學科的獨特個性。首先,要厘清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的內在關系。專業思政是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最終應達成的總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通過培養體系實施,學生學習之后最終應建立的核心價值觀。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一脈相承,都是為了立德樹人這個最終目標。但具體到某門課程的思政建設則要用專業思政來引領,并最終要以專業思政為落腳點。其次,課程思政的目標要契合課程特性,尤其要契合課程內容的特點。一門課程的獨特性決定了它能夠實現的學生價值觀塑造是相對聚焦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全方位涉及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職業道德等,唯有聚焦在某個方面甚至一個方面中的某個點,才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和深刻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迫切需要系統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和經驗,構建經管學科的中國理論和話語體系,打破財經專業課程以西方學術概念、學術話語、學術大師為主導的現狀。
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培養財經人才宏觀思維。當前,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國內發展日新月異。新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帶來新產業、新業態;新的世界格局,國家之間合作、競爭、對抗,中國正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新的角色;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提出了新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財經領域的問題日益綜合化、復雜化,學科專業的知識整合、交叉融合發展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然選擇。財經類高校以經管類學科專業為主導,經管類專業一般都是品牌優勢專業,法、文、理、工等學科專業處于輔助地位。新文科背景下,品牌優勢專業要圍繞國家戰略、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學科專業交叉復合做優做強,培養學生的開闊視野、多學科知識以及國際交流能力;其他學科專業更要找準傳統文科專業新的功能定位,依托學校品牌優勢學科專業,開展“品牌優勢學科+傳統文科專業”改造,走特色發展之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競爭力。
進行專業課程信息化改造,培養人才的信息技術能力。新科技帶來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互聯網、數據科學技術改變了財經領域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形態,財經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迅猛。回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財經專業要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納入現有專業課程體系,開展“信息技術+專業”改造,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重新煥發專業生命力。在課程改造方面,學校應開設現代信息技術類公共課程,在進行現代信息技術普及教育的同時實施傳統專業課改造,建設現代信息技術與專業融合類課程,培養學生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進行財經活動實務的能力。
秉持“學”為中心,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可以實施雙學位、主輔修、微專業,探索跨國、跨校、跨院、跨專業聯合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實現個性化、復合型人才培養;開放科研資源,組織學科競賽,構建學生科研、創新訓練教學體系,培養人才創新思維和能力;建設信息化教學平臺、智慧教室,為課堂革命提供條件保障;開展研究性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基于在線課的“翻轉”教學,加強生師互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設計開發虛擬仿真教學項目,解決實踐教學的難點、痛點問題,保障學生獲得實在的能力訓練;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產業學院,強化案例教學、實踐訓練,在產教合作、反饋、影響、輻射中,保障人才培養的社會契合度。
建立新的教育教學質量觀,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進行財經專業課程新文科建設必須建立新的教育教學質量觀,如立德樹人,專業教學與育人并舉,提升專業的社會契合度,培養內容的多學科交叉復合,專業的信息化程度,課程的挑戰度、高階性和創新性等,這些都是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內在依據。學校有關部門應有意識地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促進專業課程建設投入和質量提升;強化課程認證和評估,提高專業學業挑戰度,保障專業整體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改革現有學生評教指標體系,開發基于學生體驗的本科教學質量評價問卷,體現課程挑戰度、師生互動、主動與合作學習等新理念,從而切實建立教學評價—反饋—持續改進機制,保障教學質量。(作者單位系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