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課堂”引領“全人教育”
2021-07-20 11:24:41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時間之上,歷史的坐標,清晰而有力。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立足陸港樞紐優勢,錨定打造現代化、國際化成都北部中心的青白江區,也吹響了走向更好未來的集結號。城市發展,教育為基。多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青白江區政府部門始終把教育作為城市能級躍升的重要支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促進教育和城市的互動與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白江區積極擔當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先后承擔國家教育云規模化試點,率先在四川省探索普職融通教育模式,全面實施“區管校聘”教師人事制度改革……2020年,青白江區順利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督導評估認定,成為首個“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青白江區正在更高起點上回應百姓對優質教育的新期盼,以優異成績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憶崢嶸歲月,譜教育新篇——成都市青白江區教育改革發展巡禮”本期走進全國大美育優秀試點校、全國美育系統與心理發展研究基地、全國美育聯盟成員單位——青白江區大彎小學,去聆聽這所“美學堂”堅持30年奏響的美麗樂章。

“同學們,你們了解川劇的由來、聲腔、行當和特色表演嗎?”2021年3月22日,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小學(北區)與青白江區花園溝青年川劇團聯合舉辦了“川劇文化進校園”活動。當天,川劇團演員們不僅與學生進行了親切的教學互動,大彎小學(北區)川劇團也正式宣布成立。“川劇團的成立,有助于學校結合時代要求繼承美育創新,傳承天府文化,同時也讓教育更有內涵和氣質,熏陶學生多元化、個性化成長。”大彎小學校長程輝表示。

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彎小學成為較早一批實施美育的學校,并參與了成都市教育部門美育課題研究。大彎小學開設了“綜合美育課”,是全國較早開設美育課的小學之一。從此,“美育”成為學校辦學特色的代名詞。

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美育是心靈體操,更是重要的國家戰略。經歷30年的美育探索發展,大彎小學始終秉承“以美育人一以貫之”的理念,用美育點亮學生心靈,澆灌出了一朵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品行善良、求真務實的絢爛花朵。

課程建設——“一體三維”打造美育生態

加強美育的滲透與融合,學校美育課程建設是重點。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彎小學用大課程觀規劃學校特色課程,用視點結構等理論完善美育課程體系,建構了“一體三維”的“美育新五圈課程系統”。

“一體”指以學校美的外顯系統(校園文化形象系統)與內在系統(美育課程系統)建設為一體,“三維”指建構以“校園文化形象課程系統”“學科課程審美化系統”“綜合美育實踐活動課程系統”為三個維度的課程系統。

程輝介紹,內在系統主要就是傳統的學科課程系統,包括傳統的藝體課程,語文、數學、外語、思想品德、科學課程以及活動課程系統,如學校藝體節、大課間、信息技術、國學經典、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兩類課程皆屬于美育的顯性課程系統,它們在美育生態中起到聚神和聚人的作用。

外顯系統則包括學校管理、校報校刊、校園環境、校園CIS形象識別系統等,是美育潛在課程系統,起到美育課程生態的具象表達作用。

按照“一體三維”美育課程系統的頂層設計,學校通過“校園文化形象系統課程”“學科課程審美化視點結構教學”“班主任工作審美化”等課題研究,形成了“至美環境”“至美課堂”“至美班級”“至美活動”“至美學生”“至美教師”等亮點。

例如大彎小學的至美活動課程,將“美育”元素融入具有大彎特色的“至美活動”如主題教育活動、傳統節日活動、比賽活動等,使大彎小學的教育活動成為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活動。

“‘一體三維’美育課程系統工程,其一大特點就是內生性、開放性和創造性,遵循大美邏輯,充分調動學校師生全員參與。三維課程體系之間相互融合滲透,在不同階段創生適合學校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實現師生的‘至真、至善、至美與和諧人格’的發展。”程輝說。

以美育人——“至美課堂”引領“全人教育”

走進大彎小學,首先讓人贊嘆的是學校環境的優美。校園銀杏大道、智雅園、修善池、至美亭、科趣園移步異景、錯落有致。“至真樓”“至善樓”“至美樓”“低碳館”遙相呼應、相映生輝。樓道的藝術剪影、陶藝小品以及教室內外富有特色的班徽、班歌、班級公約等,從精神、制度、物質方面呈現出濃厚的“審美文化”氛圍。

美,在大彎小學不僅體現在學校的環境上,更以“以美育人”的形式存在,并通過學校的“至美課堂”“至美教師”“至美活動”“至美學生”得以體現。

在“至美課堂”的打造上,大彎小學選用了由知名美育專家、西南大學趙伶俐教授創立的視點結構教學技術作為理論基礎——以一個清晰的點為基點視點,將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移入學生大腦,形成相應知識架構和思維方式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由點出發、層層展開的跨學科知識結構。

借此理論,大彎小學形成了“6環節+”的課堂教學模式,視點導入、揭示、強化、延伸、檢測、回歸,清晰明了、環環相扣;“+”則突出了各環節間滲透的學科思想、學科文化,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創新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課堂更為簡約、靈動,且具有更廣闊、開放的視界。”程輝表示。

語文課上,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時,享受著人文精神的熏陶;數學課上,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驗到強烈的滿足感;音樂體驗課上,節奏與旋律之美陶冶著學生的情操;美術課上,簡單的線條勾勒令學生賞心悅目。在教師的帶領下,大彎小學的學生在這片美麗世界里盡情書寫著他們精彩的人生。

同時,各學科組教師還在積極探索發展性評價、數據精準觀測,努力將大彎“美課堂”引向“全人教育”,引向“五育并舉”的大格局。不僅學生能形成美的思維、提升美的素養,課堂也能走向美的教育,實現美的發展。

美美與共——師生共譜美育樂章

在無處不在的美育熏陶下,大彎小學學生們的審美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學生學會了欣賞美后,也開始表現美、創造美。他們以圖畫、文章等形式,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自己內心對美的感受。

比如同樣是寫春天的美景,有的學生這樣寫道:“冬爺爺悄悄地走了,春姑娘踏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人間。小溪的冰融化了,叮叮咚咚響成一片,像一位小演唱家正在唱歌。忽然,小溪泛起了波紋,哦!原來是一條魚躍出了水面。溪邊垂柳的影子倒映在水中,真是畫中有畫,美不勝收呀!”也有學生這樣寫道:“春姑娘來到了我們的校園,小樹發出了點點嫩芽,這是春天的音符吧!”還有學生眼中的春天是這樣的:“柳樹發出了嫩芽,綠色的長辮子甩進河里,在河水的輕撫下,跳著柔美的舞蹈。”

學校的櫥窗里,學生創作的一幅幅充滿幻想、充滿生活氣息的陶藝作品,校報上,展示著《春之聲》《校園一角》《溫暖的家》《古詩古韻》等一篇篇學生創作的充滿童真、優美的文章,這些作品的涌現都顯現出學生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能力的提高。

評選至美少年,春秋季的社會實踐活動、班歌創作、班徽設計、校園歌手大賽……在大彎小學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視野也被拓寬了。學生的行為有了明顯轉變,更懂禮貌了,有自信了,個人衛生更好了……有學生感慨地說:“在學校所體驗到的,總是充滿著美好、快樂、新奇。”

同樣,教師們在美育科研和實踐中,理論水平和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一位參加美育課題研究的教師感慨地說:“通過參與科研,我終于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會思考我是否引導學生發現了美。”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大彎小學的教師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審美點,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探索美,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領悟能力都是極好的鍛煉。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增強。

近年來,大彎小學先后參與或獨立承擔了近30項美育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涵蓋所有學科領域,參研教師占比達90%以上。在美育科研引領下,教師素質與品位迅速提升,涌現了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校長,還有四川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成都市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以及國培教學專家等,為學校的長足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通過“科研立校”“文化興校”“課程強校”等建設,大彎小學正如趙伶俐教授所評價的:30年來,大彎小學向“美”而生、立“美”而興、至“美”而強,將“美”變成了信仰與追求,變成了“執著而美麗的堅守”。

(賴冬梅肖洪楊果)

責編:

精彩推送